▲对方提供的所谓数字人带货视频
二、视频号、抖音、快手严打数字人,相关诉讼量已近50起
面对泛滥的低质量数字人内容,国内主流视频平台纷纷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电商直播是数字人应用较多、消费者感知较为明显的领域,也是平台治理的重点对象。据艾媒咨询在2023年9月对500家数字人行业客户的调研,选购数字人产品的企业中,电子商务企业占比达22.7% 。
▲中国AI数字人行业客户画像分析(图源:艾媒咨询)
腾讯视频号最为严格,在今年修订的《视频号橱窗达人“发布低质量内容”实施细则》中将使用AI数字人进行直播的行为明确界定为违规。
▲《视频号橱窗达人“发布低质量内容”实施细则》节选(图源:腾讯视频号公告)
国内两大短视频巨头虽然都推出了自己的数字人平台,但也对站内AI生成内容(以数字人为主)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抖音2023年、2024年多次发文倡议商家不要使用完全由AI驱动的数字人主播,并陆续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整治,封禁了一大批相关账号。
快手则在今年6月取消了对自己旗下“女娲”数字人产品的流量倾斜 ,同时加强了对AI生成内容的监管。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和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则对数字人直播较为宽容,这可能是因为平台上的大部分中小商家根本没有自主进行真人直播的能力,而数字人至少可以帮助他们打入直播带货这一赛道。
智东西查询到的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市场上的数字人产品定价从数千元到数万元、数十万元 不等 。高质量的数字人产品并不缺乏,直播场景中的高质量数字人产品口型对齐效果、画面逼真程度都比较理想,还支持本地化部署。供应商会对商家进行数字人直播运营的培训。
但较高的售价和技术门槛 ,让不少中小商家转而选择了一些廉价的数字人服务商,但最终这些服务商的产品往往出现货不对板的问题。
目前,裁判文书网上已公开了近50起数字人相关的法律纠纷,其中有39起与数字人直播相关,大部分都出现在2023年-2024年期间。这些案件的涉案金额大多在10万元以下,但对中小商家来说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
▲裁判文书网已有不少数字人直播相关案件(图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据智东西观察,这些数字人服务商往往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无人直播、与真人效果无差异、24小时卖货等为噱头,将数字人产品出售给对技术细节不了解的商家。
例如,在去年宣判的一起案件中,广州氧望科技公司在发布会中展示的数字人效果与实际交付产品相去甚远,后者表情、动作僵硬,远远不能达到直播的效果。氧望公司还宣称他们与抖音官方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可让抖音提供提供引流服务。
▲氧望科技曾拿到数千万元融资,但目前其电话已经无法拨通(图源:企查查)
原告吕先生为氧望公司提供的智能系统支付了60000元 ,但进行直播时,直播间频频被抖音官方频频封号,连正常直播都无法完成,更何况引流。
在今年宣判的一起案件中,深圳某科技公司在与商户签订38000元 的合同后,交付的“数字生活直播系统”屡次因录播、AI主播形象容易引起公众混淆为由被平台封禁。在商户反映问题后,深圳某科技公司以“数字人形象过于大众化”、“我们还在做新的形象”、“前期需要先养号”等话术搪塞商户。
这些案件中,商户方的诉求基本都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上述数字人服务商明显构成了虚假宣传 、合同违约 等行为,需要退还一部分或全部涉案资金。
三、头部创企盈利困难,平台政策逐渐收紧
“数字人”概念兴起于元宇宙的热潮,其实是中国科技发展环境下产生的特定表述。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数字人发展报告(2024)》,数字人这一概念下包含了媒介数字人 、服务数字人 、行业数字人 这三大类别。
除了最有感知度的直播带货 、 短视频 之外,数字人还出现在虚拟偶像、智慧客服 等场景中。数字人的应用也不再局限于大型企业,而是开始向中小商家乃至普通创作者下沉 。
▲中国数字人应用场景荟萃(图源:中国互联网协会)
根据《中国数字人发展报告(2024)》中的数据,中国数字人产业2023年核心市场整体规模为205.2亿元,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480.6亿元。
然而,数字人产业的规模不及预期。作为国内最早扶持数字人产业的城市,北京市在2022年提出了2025年“北京市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目标,还要培育1-2家 营收50亿元以上的头部数字人企业与10家 营收超10亿元的重点数字人企业。
▲《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
今年2月,北京市数字人基地正式启用,会上相关部门分享,目前北京市以数字人为核心业务的企业217家,总营收规模约51亿元。北京市经信局预计,2025年数字人核心业务营收规模突破200亿元,低于2022年时500亿元的预期 。
国内数字人行业的主要玩家依旧是大厂和头部AI企业,如百度的曦灵数字人、商汤的如影、华为云的MetaStudio等。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商汤、科大讯飞 等企业的数字人平台都在今年迎来升级。
咨询公司IDC在今年针对16家数字人供应商进行研究,国内数字人产品的8家领导者企业中,仅有脱胎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小冰是以数字人为主营业务的中小企业。
▲《中国AI数字人产品2024年厂商评估》节选(图源:IDC)
上述16家企业中,以数字人开发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日子过得并不好。作为被IDC在数字人能力维度排名第一的企业,小冰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小冰的员工数量也有明显下滑,参保人数从290人降至161人。
而有“港股AIGC第一股”之称的出门问问在今年4月上市后股价就持续震荡下跌,2024年半年报中公司披露亏损6.34亿元,截至今年年底出门问问的股价已经持续2个月低于1港元,市值相较发行时已跌去近8成 。
▲出门问问港股股价变动(图源:腾讯自选股)
2017年成立于南京的硅基智能则是这条赛道中少数对外宣布已经实现盈利的企业。其创始人司马华鹏去年透露,在2019年底时他们就已经达到了盈利状态,并希望冲击成为第一家年收入达到百亿的AI公司。
数字人的创业热潮也出现降温态势。据创投数据库IT橘子数据,2021年国内共有40家数字人企业成立,到2024年这一数据已降至5家。数字人相关的融资降温,2024年,仅有少数几家数字人企业拿到了新融资,如向量方程、白马星球、风平智能、VidAU等,也没有企业披露超过亿元的融资 。
▲数字人企业成立时间分布(图源:IT橘子)
结语:数字人野蛮生长,监管亟需跟进
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有数字人相关的通用规范性文件。今年9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指引》,对AI深度伪造、数字人使用做出相关规定,这也是全国首份此类文件。
在AI技术不断往纵深发展的当下,数字人技术的运用或许亟待监管部门的统一规范。
https://zhidx.com/p/46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