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Articles to Share

[转贴] 马中企业财力悬殊难竞争 自强才能与世界接轨

Tan KW
Publish date: Sat, 24 Nov 2018, 04:06 PM
Tan KW
0 495,407
Good.

马中投资乍暖还寒(系列3)

中资企业的雄厚财力和融资能力有绝对的优势,但主要的本地联营公司在各项主要大型投资项目所占的份额也不小,中小企业则在其他支援服务的分包工程间接受惠,“财力鸿沟难以竞争” 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至于其他问题,也存在争议和反省空间——高昂造价是双方协议,技术转移也非理所当然。

摒弃西方一贯的“中资阴谋论”,厘清马中重大投资项目的问题和责任究竟在谁,吸取经验改进策略提升实力以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

唯有自己足够强大,才有底气和资格谈如何与世界接轨。

【技术转移】

关于知识和技术转移,各有立场和说法,本地最常听见的是“中资承包商没将工程分包给本地公司”,“本地公司没机会参与高技术层面,而没有在外来直接投资项目中受惠”。

以数项主要大型投资项目为研究案例和分析,马六甲皇京港项目是中国电建公司与本地发展商凯杰发展有限公司(Melaka Gateway KAJ)联营的项目,后者作为该项目的工程、采购以及施工管理承包商。

槟城海底隧道工程的案例,发展商委任中国铁建(CRCC)为工程采购和施工管理承包商,并在官网发布“该公司具有承担和管理大型建筑工程的能力和信心”。

槟城第二大桥工程,中国港湾工程公司将工程设计分包给中交公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HPDI),“B配套”则分包给本地承包商马友乃德(UEM),采用大马设计师和顾问。

工程也颁给其他外资

再来是马中关丹产业园,本地中小企业仅在关丹港口有限公司的“支持服务” 阶级中,比如“托运”和“理货员”等等,而非不擅长或不具备的高技术领域;而在较后公布的22家分包公司名单里,只有3家是本地注册的中小企业,将近一半是由其他国家拥有的公司(非中资亦非本地公司)。

事实上,技术转移并非理所当然的事,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外资会无条件转移技术或倾囊相授给相关投资国,若一味指责中资不公平甚至掠夺资源和市场,或许更多原因是受影响而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中资特别苛求或惯于予取予求的心态,另外就是非理性看待问题,忽略了事实根据。

是否有人反省自问——在急速增加的中国外来投资和主要的工程项目,真的完全没有在地培训、技术转移吗?

另外,在要求投资方互惠互利, 回馈利益时,两者间的条件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接收新技术新知识,能提升或达到应有水平?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淇绰博士

缺熟练劳工技能  

大马聘雇2阻力

整体而言,大马建筑工业的技术差距已提及多年,均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Grant Thornton)研究指出大马聘雇的阻力因素包括“缺乏适当经验”(占63%)及“普遍就业技能不足,尤其是团队工作和英语沟通”(占62%)。

这问题在建筑领域尤其严重,2012年的一份研究也指“大马建筑业的劳工资源和留住技术人才方面欠缺能力,大马建筑业的急速发展和本地劳工在相关领域的低参与度,必须依赖外籍劳工以应付市场对熟练工人的高需求”,而大马朝令夕改的外劳政策也让建筑业长期缺乏外劳(包括技术工人)的问题,更加严重。

本地建筑商亿钢控股(Econpile)也在一项访谈中坦言,“本地公司需要中国专家来建造超高层建筑”。

不过,部分中小企业认为,本地公司具足够的技术,但却因为中国承包商偏好与其他中国公司合作,以致本地公司在上述所列各个层面处于劣势,难以竞争。

关于中资承包商是否有足够理由,引进这些重大项目的所需技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上技术要求差距甚大,因此很难确定本地公司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否真的能符合投资者和工程的需求和要求。

技术转移可列入合约

关于“技术转移”,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淇绰博士另有看法。

他认为,若大马希望中国来马投资的同时,也能附带技术转移,那么,涉及联营的本地企业就该提出有关要求,并且在合约中阐明。

他说,在商言商,不论他国或中国企业投资者,都不是慈善机构,不会主动帮忙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本地公司应在谈判合约时,提出有关要求。

他指出,过去,在第一波跨国企业来马投资时,也没主动、慷慨地将技术转移给本地人,许多日本和韩国公司的高层,还是紧抓技术门槛。

至于工程造价,他说,中国在非洲的项目,造价都比市场低,甚至世界银行也无法匹比。

深入思考和探讨——为何在大马的中国投资项目,造价比非洲及他国来得高?这是中国公司的要求,还是另有原因?

他认为,若单凭数个特定项目就判定中资企业“以大欺小”、签订不公平条约等“罪责”,根本无法反映事实,也有欠公平和理性,因为中国在马的投资涵盖各种类型。

马六甲皇京港是中国电建公司与本地发展商凯杰联营的项目。

“中国威胁论”是国际常态

张淇绰进一步指出,对中国的挞伐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是国际上的常态,因为以西方为主流的市场,既不愿被他国超越,也尤其担忧中国经济发展会超越一直处在领导地位的他们,因此通过媒体不断发表负面报道,以制造对中国的仇视情绪。

“把中国称为新殖民者或霸凌者,是国际关系上的主流趋势,指中国投资对中国本身有利,那也是正确的,试问哪个国家不是这么做?”

“在马中交易中,当我们是联营计划的多数持股者,为什么我们允许他们(中资/投资方)引进自己的劳工?要求更高的造价?不提供培训?”——而事实上,中资真的这么做吗?在一些调查和访问中,行内消息和知情人士所透露的,与这些片面之词有所出入。

张淇绰提到,在指摘中国公司前,需厘清中国是根据西方设下的规则,即政府与私人界完全分开,还是根据自己的规则?大马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则行事?

【就业机会】本地企业分一杯羹

在中国FDI议题上,联营企业固然分得一杯羹,中小型市场的就业机会也跟着增加,包括劳工和供应商。

关于就业机会,在绝大多数的投资交易谈判中,政府会特别阐明“保留一定的就业份额给本地承包商或人力市场”(通常是30%左右),而事实上有许多例子证明本地公司和人力资源市场在新工程中受惠。

无论如何,确也有中资企业倾向聘雇其他中国公司或劳工的例子。

根据报道,柔佛移民局共发出2485张临时工作准证及1683张雇员和专业人员通行证予4个中资项目的工程地点(包括森林城市)。

不过,为本地企业保留30%就业率的项目仍占大多数,而官方和舆论放大争议的“没聘雇本地人力”或“本地人力资源市场没受惠”,根据托德在研究访问和媒体报道综合所得,中资企业惯于聘用或关乎分包工程项目给中国公司、聘雇中国高层技术人员及劳工。

当下需加强人资素质

针对就业机会问题和争议,张淇绰直言,本地在批评种种不公平的同时,也需反省为何外资倾向聘用本身的工作团队。

他反问,在劳工问题上,指责中国公司只雇用和引进中国劳工,是否表示中国公司在大马聘雇印尼或孟加拉籍外劳,会是更好的选择?

面对现实,张淇绰所问,其实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本地建筑领域所需要的底层劳动力,几乎都是外劳,本地人力资源市场根本无法满足许多经济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81122/【独家】马中企业财力悬殊难竞争-自强才能与世界/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2 of 2 comments

enning22

绝对不能和共产党控制的所谓国企合作,否则,失败是必然。和民企比较好。

2018-11-24 17:02

enning22

中共玩弄“国家资本主义”对抗自由世界的民营企业。吞并民营企业,奴役人民。必需唾弃。
应该警惕中共渗透马来西亚。

2018-11-24 20:36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