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股再度大跌,道瓊工業指數跌了1860點,跌掉6.90%。
而在開盤前,美國政府公佈了「初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
究竟這數據是什麼呢?那背後又該如何解讀呢?
首先,「初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並不是指「第一次請領失業救濟金」的人,
它的英文原名是「Unemployment Insurance Weekly Claims」,直翻的話就是「失業救濟金週申請人數」。
而由於還有一個數據叫「Unemployment Insurance Continued Claim(失業保險連續申請人數)」,為了做出區別,所以才稱之「初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
簡單來說,如果三年前申請過失業救濟金,而後來找到工作,但最近又失業了的話,就仍然會被算進「初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裡!
那為什麼這個數據重要呢?
因為如果失業,就沒有收入。而沒收入就只好節衣縮食,只能先想辦法活下去,那些Nike球鞋、iPhone手機的東西都沒辦法買。
而公司股價要漲,就必須要「賺更多錢」。要賺更多錢,就要賣東西出去。如果失業的人一多,大家都沒錢的話東西就賣不出去啦。因此股價就跌了!
美國又稱之為消費大國,許多美國大廠有近一半的收入都來自美國。
舉個例子,假設我在蘋果的代工廠工作,然而美國失業的人變多,讓蘋果iPhone賣不出去,那蘋果給代工廠的單也就會變少,我的薪水也就岌岌可危了。
而你可以發現,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其實大家都綁在一起的。
相反的,如果失業的人變少,大家錢都夠用,花起錢來就會更大方。買的東西更多,那公司生意就會更好,股價就會漲上去了。也因此「失業率的相關指標」都是大家關注焦點。
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與GDP的關聯
我們能看出「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與 「GDP 的變化」走勢相反。
當「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連續走升時,可能代表著景氣低迷,企業減少雇員。連帶影響消費市場,導致消費意願下滑;而失業率繼續上升,就會有更多商品賣不出去,企業減少生產。如此下去,就會有更多人失業,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導至 GDP 下降(紅框);
反之,則代表人人有工作有薪水,更願意花錢,景氣欣欣向榮,GDP 上升(藍框)。
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與失業率的關聯
由上圖可發現, 初領失業救濟金移動平均人數的變化也與失業率走勢相近,因此我們也常以每週公布的初領人數來預估每月的失業率。而就業市場表現好壞往往是 Fed 的利率決策依據,失業率能否如預期達標是 Fed 衡量寬鬆與否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說,即時反應就業狀況的初領失業申請救濟金人數才會如此重要。
當然,關於「就業&失業」能談的東西還很多。如果您還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話,可以參考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