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品牌價值這東西非常抽象,要怎麼看出來呢?
「毛利率」(Profit margin),
就有看出品牌價值的能力!
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 x 100%
比方說,一杯咖啡賣150元,扣除掉成本90元,
毛利率 = (150 - 90)/150 = 40%!
當毛利率越高,代表企業創造 附加價值 的能力越高!
附加價值可能來自許多地方,
品牌價值、技術專利、獨佔、地域性等等。
當企業有足夠的附加價值,
不用投入更多成本,就能為股東帶來更多超額利潤,
也容易延續公司的競爭優勢,
以及維持或提升在產業中地的地位。
但毛利率多少算高?
40%算高嗎? 或20%算低嗎?
判斷毛利率的高低,
一種是和企業自己過去比較,
如果比過去高,或是出現毛利率成長的趨勢,
代表企業本身產品的附加價值不斷在提升。
另一種則是和同產業的企業做比較,
但這比較難,很少有公司產品是一模一樣的,
它還包含了規模、產品差異、公司競爭策略等因素。
除了相對高低以外,
觀察毛利率數字時,另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
觀察「毛利的趨勢」!
當毛利率呈現成長趨勢 或 衰退趨勢時,
很有可能代表該企業的產品出現了
例如:HTC宏達電(2498)的毛利率趨勢
從走勢圖中毛利率從2007年的37.92%逐年下降,
2010年以前仍維持在30%以上,
但到2013年僅剩下20.7%,2年衰退將近10%,
股價則是2011年才見到高點,
從這幾年的小米機,到華碩 zenfone,
不難發現智慧手機產品利潤衰退的跡象。
---
附帶一提,
觀察毛利率,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就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毛利率會有根本的差異,
計算毛利率時所扣除的銷售成本,
僅只是進貨成本,它並未包含管理及銷售所需的費用,
因此毛利率的差別源自這兩個產業計算成本的方式不同。
服務業有非常高的毛利率,
例如餐飲業(ex:王品集團2727、晶華酒店2707),
毛利率動輒30~50%起跳,
但獲利要複製擴大並不容易,
當服務要擴大,通常也伴隨著人事成本增加。
製造業則剛好相反,
工業革命以後,毛利率降低往往多於上升,
許多製造業毛利率落在5~20%之間,甚至更低,
例如鴻海 2317 ,在2013年的毛利率6.44%,
也就是每100元營業額,可能只能賺進6.44元,
只有如品牌價值、獨特技術或獨佔優勢這類護城河,
長期而言能保護企業的毛利率。
但製造業的優點就是它可以大量複製,
即使100元只賺5元,但營業額夠高,獲利依然可觀。
透過固定成本的投入,產量上的提升較容易,
當銷貨量大,企業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也會變強,
更容易改善成本與效率,進而提高獲利。
---
你覺得,製造業和服務業,哪一種比較有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