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视窗

展望2015年马中关系 一带一路的新常态•张倩烨

Tan KW
Publish date: Tue, 06 Jan 2015, 02:19 PM

 

2015-01-06 03:10 

 

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4年前十个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031亿人民币(约2844亿令吉),预计全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超过境外对中国的投资,这被一些学者称为“海外投资元年”。

配合“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相信会有大批重点项目落地沿线国家。

从东南亚的角度看,如何维护项目安全、实现战略项目对国家软实力的正外部性,是战略走向本地区的两大话题。

由于工作缘故,我暂居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有更多机会接触对中国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包括在本地的中资企业、借中国大战略寻求投资机会的本地华商与马来商人、马来西亚了解中国的外交官和其他内阁部门官员。

在与本地人的交往中,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商界与外交人士需要真正深入并了解本地,投资项目也要加大本地化力度。

解决激励问题要看利益相关因素。

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议会民主制国家,公民持有选票,这成为联邦与各州政府的决策激励来源之一。

以中马双边产业园———位于中国广西省的钦州产业园与马来西亚彭亨州的关丹产业园———进行比较,钦州产业园由于得到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致支持,发展迅速;而位于马方的关丹产业园还是一片棕土。

招商工作不顺

究其原因,这关系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与收益分配的事项。由于马来西亚的特色政治文化,州政府对长远发展机遇并未给予格外的关注,产业园的招商工作并不顺利,甚至出现几家重要的本地企业退资迹象。

中国企业进驻产业园,如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投资之外的培训、教育等行业,对调动本地选民的积极性将产生重要影响,这会通过选举压力作用于地方政府,更多雇佣本地人士进入项目管理与执行团队,对推进项目落地可能会产生积极效果。

淡化政治风险

当中国媒体在批评马来西亚缺乏国际视野时,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可以帮助马来西亚打开视野,所谓“亚太梦”落到细处,就是要给周边国家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过去中国的海外投资与对外援助,由于以国企为主,加之国内的惯性思维,在海外也往往走政府间路线。

即便是一些在海外已经拥有庞大市场的企业,如华为、中兴等,也常被国际舆论质疑有政府背景。

“一带一路”战略在海外沿线国家落地,无论从投资收益角度,还是软实力建设方面,都应跳出传统思维,更加注重政府对非政府、非政府间的交流。

中国的海外投资,要将政治风险纳入考虑范围内。政治风险不仅限于战争、社会动荡、政府换届等形式剧烈的风险,也包括和平条件下政府合法性、决策过程受到质疑而导致无法履约行为等。

2012年马来西亚柔佛边佳兰地区发生的民间抗议国光石化项目,表面看来是民间行动,其实背后是当地反对党在发挥力量。

中国石油是国光石化的大股东,项目搁浅对中国投资也会造成不利。未来中国进行海外投资,尤其在民主国家,要充分考虑包括反对党在内的各股政治力量,淡化政治风险。

外援项目雪中送炭

外援方面,不久前中国商务部出台《对外援助管理办法》,这对中国外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商务部网站消息称,外援工作要配合并服务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

从东南亚和非洲的情况看,在推进大战略过程中,对外援项目也要“有所不为”。

适当对受援国提出项目附加条件,如账目公开、保证落实等,既服务当地居民,也是中国反腐败决心在海外的体现,有助于获得国际认可。

外援项目实现最大效用的方式,应该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同时,中国也需要在现有的进步之上,尽快形成国家层面的有效协调机制,协调参与外援的各部门间利益,从国家层面形成可与美国USAID、日本JICA等在东南亚外援领域竞争的机制。

打造软实力提升竞争力

2015年,泛亚铁路吉隆坡-新加坡段预计将正式招标,并于第三季开工。

马来西亚市场上,中、日、德、韩等拥有高铁技术的国家竞争激烈。

尽管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外访时不遗余力推销高铁,国内舆论对高铁出海信心十足,但马来西亚方面多次表示,除性价比之外,也要考虑竞标国的文化等综合实力。

目前看来,马来西亚舆论对日本的好感更多,有资深外交官认为,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马来西亚的经济援助以及债券评级方面的帮助将为日本赢得竞标。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在外交领域也将迎来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新常态”时期,面对已经在东南亚深耕细作多年的竞争者,从现在起改进外援方式,打造软实力,方可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张倩烨 马来西亚安邦智库信息部门主管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