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 - 理财梁伴

市场动荡留或撤?/梁键铭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09 Apr 2018, 10:25 AM

最近无论是在报章或电台的新闻,除了政治局势,就是世界股市大起大落。

这现象让不少人害怕,加上每10年会出现金融风暴的说法,因此担忧会否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经济风暴?

有些人,当时的危机动荡及亏损,目前可能还记忆犹新,导致不敢再做投资。

此时,是不是秉持现金为王?还是趁股市下滑进场趁低吸纳然后等候反弹?

或者,由于市场一天升两天下,因而感到忐忑不安,不管三七二十一,走为上计了?

你相信吗,在牛市时(股市好景),不是每个投资者都是开心和有获利的;反之,在一个熊市(股市惨淡),也不是每个投资者都会亏损。

投资股市需要一个人抛货,也需要有另一方接货;因此,在一个人赚钱的同时,另一方则可能没有占到便宜。

当另一方在熊市惊慌抛售时,就可能有另一人接过良机,从而有好的获利。

如果认为这种市场不应该或不适合投资,或被动荡不安吓到惊慌抛售,试问为什么还有人肯接票?难道对方是傻的吗?

风险在投资者本身

因此,我倒觉得比较贴切的说法,投资工具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不同的工具会有不同的利与弊,重要的是使用这些金融工具的人本身的知识,还有管理及技巧的深与厚。

如果我们向来抱着不屑的态度,不花时间了解投资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程度是否合适自己,试问投资亏钱的风险怎样会不高呢?

所以,投资是成是败,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何种股票或公司前期,而是投资者的行为及反应,才是亏损或没有极大化获利的关键。

根据美国专注研究及剖析投资者表现的机构Dalbar,过去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投资者都难以避免情绪及市场波动的干扰。

就算在投资时认为自己已非常清楚,对投资产品的风险程度及波动级有高度信心,大多数人在市场波动时,都难免沦为自己情绪的受害者。当某个资产类别的价格上涨,他们便追逐投资回酬。

该研究结果也显示,投资者所获得的回酬,往往都是比投资的资产(比如综合指数)少。

这历史悠久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了三个导致投资回酬比大市差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理因素(占50%)、没有足够资本(25%),最后25%是因为意想不到的撤资或提领以作其他用途。

做好功课才进场

这三个主要原因,都源于投资者情不自禁的行为所导致,所以,如果我们投资有亏损,很多时候都自己是受害者,也是主导者。

如果你认为,投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又如何能够与心理因素扯得上关系呢?

而我就要问,投资者最重要的责任,不就是在投资前先确定做了功课及精密审核,确定产品适合,而自己也了解当中的风险回酬比例,才决定投资吗?

投资者要为自己的钱及财富负责任,千万别告诉自己太复杂,没有这门智慧或知识,或读了说明书都没有帮助,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辞。

如果真的因为这样的心态而蒙受亏损,是谁的责任呢?应该怪谁呢?

平衡投资组合降风险

要不能接受太剧烈的价格波动,就应该考虑采取资产分配法,融入一些固定收入型资产,这有助于在股市波动时,减低投资组合的波动幅度。

根据个人风险承担程度而异,较为保守的投资者,想要保持20%股票投资配80%债券及定期存款组合。

比较积极的投资者,可能叫喜欢80-90%股票投资,加10%债券市场。

而中立投资者,可能会持有60%股票,40%债券的组合。

债券组合可以是债券基金,也可以是一些短期的借贷合约(比如通过P2P融资平台的投资)。

当然,除了这些资产,你也可以把房地产、金条或其他物品甚至是红酒、油画、古董、生意,及人寿储蓄保险保单等另类资产,加在投资组合当中。可是,如果资本的数额不大,就不能太过分散。

资产分配的功效,是不让某种特定资产类别在投资组合的占比太重,避免过度依赖该项资产的贡献。

有时可能做好了基本规划及分配,但还是有可能让情绪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勿盲目跟风

此外,投资者也可能喜欢通过网络论坛或社交媒体征求其他用户的“意见”,想知道别人有什么“康头”,或者什么好股可以短期炒作。

必须注意,其他人提供的建议可以帮你赚钱,也可能会导致亏钱;他们可能带着利益冲突的身分为你献仪;可能这个人通过向你推销产品获得收入,可能他们也是带着盲点及不正确的资信,诚恳的向你做出真诚分享,可是到最后却好心做坏事。

所以,还是管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然后再来决定如何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为好。

若你有任何理财投资疑难杂症,请联络笔者以便能在此为你解答。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80408/市场动荡留或撤梁键铭/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