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显示,未来咖啡、橙汁、小麦、糖类、牛奶、黄油、可可以及猪肉等食品价格,呈现一种长期逐步上涨的趋势。
目前受干旱、疫情和同时需求扩大的影响,今年以来与早餐有关的八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都上涨了25%,这在未来可能会引起全球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担忧。
目前多种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着商品市场走势。例如,咖啡价格的涨幅也超过70%,这主要是受巴西反季节性的干旱天气影响。
顺道一提,咖啡豆市场价格已连续下跌了3年。
目前只有来自南美和非洲的高质量咖啡豆,能在商品市场卖到高价,大约是普通咖啡豆价格的三倍。
猪肉价涨逾40%
同时,由于美国的生猪养殖受到病毒性传染病的打击,芝加哥猪肉价格也上涨超过40%。
与此同时,影响小麦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在于政治的不确定性。例如美国冬季的极端天气,以及乌克兰政治危机都使得小麦价格进一步走高。
解决民生需求
奶制品的价格上涨则明显是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庞大需求。
虽说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同,但是目前天气和政治风险正在影响商品市场的价格走势,而在同一时间内市场需求也在同步增长。
因此,这导致了价格和需求相互驱动的商品价格增长。
想起之前报道的美国企业创新植物蛋。
探讨Hampton Creek公司的创办人兼植物蛋的发明人的动机,它主要是为了创造价格更低廉的鸡蛋,以便第三世界人民都买得起,同时也为了解决天气变化和饥饿,以及降低食品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速度是关键
这证明解决基本的民生需求,就会衍生出创新点子来,解决农业食品价格上涨问题。
如何解决食品短缺、食品价格上涨来温饱世界?对此生物科技的创新速度非常关键,也就是增加食物的产能。
关于科技创新的事,在此引述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化学家所说,我们可以回首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上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美国发展了计算机、微芯片、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科技产品。
近年缺颠覆性创新
若纳入此前前苏联和美国的人造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等,近20年以来除了社交媒体,我们无法看见一些颠覆性的创新科技成果,目前大多数的小技术发展,还是围绕在原有的科技而已,也只是让一部分人变得富有罢了。
经济学里讲究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大的。
资金投入增两倍
未来世界科学研究的创新增长来源,应该会是属于中国的天下。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显示,中国自1998年以来在研究和发明的资金投入增加了两倍。
按照中国科学院的说法,研发资金投入的增加,推动了中国成为全世界的科学论文发表数量排名第二、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第六的国家。
此外,在发展优秀科研基础力量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些促进科研成果与商业市场对接的努力,也就是使中国科学的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整合在一起的一种政策框架。
大马政府应学习如何把本地的基础科学水平做的更好,看看世界500强企业都把科研基地放在中国就可得知。
未来在大家的日常科技使用当中,或许将会发现“中国制造”变成一种“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