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在十多年前,众多国际大型企业都把重点研发部门设在中国,展望未来产品创新在中国能够引起企业的新增长点,但中国工业依然还是走着粗放型工业经济的老路。
如今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明显缓慢,创新又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外资在华投资的可持续性的紧迫话题。
对此,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中国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增长放缓,创新力度将是中国未来十年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中国将需要加快创新速度,以便在2025年之前的年经济增速保持在5.5%至6.5%的水平。
值得一提,该研究院使用了“多要素生产力”的变量,即排除单单来自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产出,作为衡量中国创新的指标。
研究显示多要素生产形成的GDP增量所占的份额,从上世纪90年代的接近一半下降至过去五年的30%,这显示中国在这方面的因素贡献已经明显减弱。
这个份额将需要上升到35%至50%,未来10年才能享受5.5%至6.5%的年经济增速,协助中国支撑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道路。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计量推算显示,在2025年前,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活动,将对中国贡献每年约为1兆美元(4.3兆令吉)至2.2兆美元(9.44兆令吉)的经济效益。
缺乏熟练技工
早前就有著名的一些商界领袖和科学家宣称,目前全球市场存在熟练科技技能的缺口。
美国微软就曾声称,除非有更多接受过“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训的人才,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职位空缺越来越有可能转移到那些产生更多具有STEM背景的毕业生的国家。
这个适用于亚洲各国的长远经济发展。
外企忧虑难适应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或是说是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给全球企业、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带来一种忧虑。
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依然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地方,赢家和输家的龟兔赛跑,重点是就看那一个国家在掌握关键科技技术方面存在领先位置。
就好像美国掌握页岩油技术,就开始呈现在资源配置的经济明显增长。
当然,对于许多在华投资的外企,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总会有适应与不适应中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赢家和输家。
传统投资放缓
目前中国炼钢和房地产等传统投资驱动型行业的增长放缓之际,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依然是希望面向内需的消费经济能够给国内生产带来提振。
根据今年某些产出数据,在经济增长疲软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可替代能源、教育、保健、媒体和娱乐等行业显示出较强的收入增长能力,表现好于银行、能源、工业和材料等传统公司。
因此,我们预测快速和耐久性消费品的企业收入增长,加上企业在这方面的产品创新,依然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的亮点。
•叶得利 金融学博士
http://www.nanyang.com/node/731449?tid=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