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津贴是否应该延续的疑虑,因为国际油价冲破一桶100美元以后而再次浮上台面。
假设每1美元兑RM4.2,一桶100美元的市价即是一公升RM2.64,以RON95每公升RM2.05的顶价来计,政府得为每公升的汽油消耗津贴RM0.59。
由于大马汽油日均消耗量大约为29万1000桶,这意谓着政府每日单是汽油津贴就得耗费超过27000万令吉,或全年近100亿令吉。如果油价攀升至一桶140美元,那么全年津贴成本将涨至280亿令吉。
于是乎,在过去十多年里,汽油津贴合理化一直是公共财政整顿的议程之一,但改革之路走走停停,始终裹足不前,败因虽多,却离不开执行之难。
汽油津贴最大的优点就是执行上简单直接,所有汽油使用者将直接受惠。换言之,虽然本不该享有津贴的群体也因此得益,但津贴政策所瞄准的对象也在汽油使用中受惠,政府无需大费周章去确认受惠者的身分,监督成本因此近乎零。
监督成本过高
有什么替代方案能在像汽油津贴那般直接协助大马家庭面对油价冲击之余,却又不会被昂贵的监督成本给淹没,也不会因为过度津贴油价而扭曲绿色转型的诱因?
纳吉执政期间曾两次意图改革汽油津贴机制,先是在2014年取消RON97津贴并采纳管理浮动制,并在2015尝试推出汽油分层津贴,原则上是高收入者为零津贴,中等收入者获部分津贴,而低收入者则得全津贴,于执行上是每周为受惠群体分配津贴汽油,非受惠者以市价购油,而外国车辆所支付的油价则另计。
希盟执政期间也有过类似的方案,但津贴以汽车油箱大小为分层标准。
分层过多,执行自然艰巨。既要确认每一个人每一次添油时的身分,以防滥用;也要时刻更新使用者身分,以防错漏;更要确保每一周的固打分配到位,以防供应短缺;到最后还要针对滥用者做出法律惩罚。
监督成本如此之高,恐怕执行起来的代价要远高于汽油津贴,改革最终也只闻楼梯响。
有人倡议,不如全盘取消津贴,省下来的资源就能做更有发展效应的分配,比如造铁路、建学校,但天晓得这头砍下来的津贴,会否真的被挪去做那头的发展,更何况被砍下来的是切身的私人利益,而被发展的却是切身且利他的社会利益,这样的改革倡议无法引起共鸣。
需要风险分担机制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简单易懂、低执行和监督成本、低公共资源耗损,且无害于绿色转型努力的方案。
我的建议是,钉着国内油价水平,随着国际油价波动,并成立一个独立委员会,透明地管理统一津贴基金。
其道理很浅显。假设政府钉着每公升RM2.05的国内顶价,以4.2令吉兑一美元来计,那就是每桶77.6美元的国际价格。当国际油价高过77.6美元,政府就必须给予汽油使用者津贴,以协助人民抵御生活压力。
相反的,当国际油价低过77.6美元,津贴就会反向倒流,由国民津贴政府,在统一津贴基金累积起来的资金,就能财援他日国际油价再度飙升时所需耗费的津贴。
自2007年1月以来,津贴和反向津贴的次数比列大约是6.4对10,也就是说政府每给予汽油津贴6.4回,使用者就反津贴10回。逆境时我助你,顺境时你回馈。
这样的风险分担机制,显然地也符合回教法中合资经营(Musharakah)的模式,即机制参与者共同分担利润与亏损。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汽油津贴仅需微调黄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