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一家机器人公司不到半年后,合肥国资就决定掏出14亿人民币,要把它从深圳挖到合肥的肥东县来。
这家公司就是优艾智合。2017年,公司在西安交通大学诞生,后来南迁到深圳,从巡检机器人做起,2019年-2022年保持20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迈入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的第一梯队,成为业内黑马。
在电影《流浪地球2》里,优艾智合的机器人上阵当“演员”,在空间站、行星发动机机库、联合国有条不紊地工作;在年轻人正在流失的工厂,优艾智合领着大批机器人进厂打工,如今已在半导体、电子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了机器人的商业规模化落地,服务过超300家客户。
尤其在半导体领域,据相关报道,它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top1,台积电、中芯国际、立讯精密等全球知名厂商都是它的合作伙伴。
从2017年校园创业到2024年,优艾智合已完成了9轮融资,团队规模从最开始五六个人发展到了三百多人。
成长不是一帆风顺,张朝辉在带领着优艾智合前行的这些年里,有过找不到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迷茫时刻,也有过在一片虚假繁荣中不知道往哪里去的时刻。
是什么让优艾智合从找不到发展方向到成长为行业头部?最近,机器人前瞻来到优艾智合的深圳总部,与创始人、CEO张朝辉进行了一场面对面对话,深入了解这家公司七年来的起起伏伏、中国制造走向海外的历程,以及具身智能与工业制造相结合的巨大潜能。
▲优艾智合创始人兼CEO 张朝辉(左)接受机器人前瞻采访
2017年,在西安组建起一个由5位研究生构成的核心创始团队时,并决定南下深圳找发展机会时,张朝辉还在攻读博士二年级。
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他,本科时就对机器人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还做过许多和机器人视觉、自主导航相关的研究。在导师梅雪松教授成立的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张朝辉脑海中想要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的想法也逐渐有了强大的依托。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刮起来,自然导航技术和协作机械臂逐渐发展成熟,优艾智合就顺其自然地成立了。
来到深圳后,在这座城市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资源的支持下,优艾智合仅仅花了四个月就打造出了第一台商业车辆巡检机器人。后来,还借此机器人拿下了米其林的轮胎巡检项目以及海关的危化品查验项目。
创业看似开了个好头,但张朝辉却在2018年陷入迷茫。公司像是一台加满了燃料、启动了油门的汽车,但是要往哪个方向开呢?他心里没底。
这是一段“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时期,张朝辉带领着团队拿着手里技术的“锤子”,给各类客户开发产品,在产品查验、教育、科研等项目里敲下“钉子”,有什么就做什么。
张朝辉回忆起来,那一年的机器人行业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看似热度很高,但很多机器人项目后续都因为没有找到合适落脚点而消失。
琢磨了公司发展到底该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一年半后,张朝辉终于在2018年底有了头绪——那就是为工业升级打造机器人生产力。2019-2022年,优艾智合迎来业绩高速增长期,公司保持20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成为行业内第一梯队成员。其中2021年,优艾智合实现营收1.5亿元,是2020年的3倍。
▲优艾智合深圳总部及研发基地(机器人前瞻摄)
前段时间,据肥东县政府官微消息,当地已完成与优艾智合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签约,总投资高达14亿,并打造企业未来上市的主体。
谈到公司在合肥布局的计划,张朝辉表示,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客户较多,占据了整体客户群体的60%到70%,并且公司已经完成了从“1-10”的发展阶段,下一步的“10-100”的关键就在于产能上的明显增加。
去年年底,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合肥当地相关的工作人员。在他表示优艾智合有扩产能、融资的计划后,双方一拍即合,合肥愿意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
名声在外的“合肥模式”,是以政府基金为主导、以产业招商为先导的新投资方式。张朝辉表示,双方从接触了解到敲定投资具体事项,只花了半年不到。
“合肥还有一个‘场景专班’的重要优势,也就是会帮助企业找客户、提供应用场景,”张朝辉说,“我们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充分发挥各地方的资源优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客户。”
据肥东县政府官微消息,优艾智合将在当地建造起五个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工程中心,以及一个生态伙伴平台。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16亿元的年产值。
目前,优艾智合聚焦在工业物流和巡检运维这两大应用场景,推出了多个系列产品:能移动还能操作、覆盖到生产线上“最后一米”的O系列;能够进行复杂移载的C系列;能够进行顶升移载的L系列以及可以负责智能巡检、智能带电操作的ARIS系列运维机器人。
▲优艾智合的工业移动机器人系列产品
张朝辉介绍,深度聚焦工业场景后,优艾智合采用的是以客户需求驱动生产的标准化、再以产品标模块化适配客户需求的模式。
像拼乐高一样,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优艾智合会将模块化的软件、硬件产品进行快速搭建,形成不同的产品组合与对应的解决方案。
半导体、新能源和电子制造行业是优艾智合主要面向的行业场景,尤其是半导体。
半导体行业的工艺流程对移动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要求非常高,以晶圆盒搬运机器人为例,一盒晶圆盒的价值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一旦移动机器人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
张朝辉对公司曾经负责过的第一个半导体项目记忆尤为深刻:对方是一家国内头部的半导体加工厂,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团队开始马不停蹄地给客户做样品测试。
对于工业移动机器人产品,大多企业的验证周期是2-3个月,但是优艾智合为了拿下半导体行业,员工三班倒齐上阵,死磕了一年多。这个过程中,有受到过不解、质疑,但最后还是在2021年9月拿下了第一单。
“虽然当时订单只有十几台,相比这么长时间以来的投入,实际上也没有挣到钱,”张朝辉说,“但是,这个客户后面持续地进行了复购,累计下了7次单,研发成本也逐渐被摊下来。”
据介绍,优艾智合的机器人在精度、稳定性方面表现很出色,移动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可以做到±2毫米,是业内精度极高的一家;在稳定性上,相较于人力搬动晶圆盒可能因为细微的震动而导致的破片,优艾智合的机器人可以极大地减少搬运过程中的震动,机器人运行三年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次破片。
据相关报道,台积电、中芯国际、立讯精密、华星光电等全球知名厂商都是优艾智合的合作伙伴,优艾智合也成为了半导体行业工业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top 1。
▲优艾智合的机器人正在半导体工厂中工作
张朝辉还介绍了,在一个高能等离子注入的工业场景中,设备在运行后会产生辐射,而人需要等辐射降下来后才能进去作业,这一等往往就要六个小时。一台设备价值6000万美金,实在是等不起。
而在引入机器人代替人进行作业后,辐射影响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生产效率相比之前提高了三四倍,并且让客户的ROI在两年之内就能回本。
“我们其实很像是一个整车厂,而机器人就像一辆新能源的无人驾驶车辆,”张朝辉说,“在我们的机器人里,系统、软件、算法是我们自研的核心,而其他的零部件,我们会和外部供应商进行合作。”
在他的设想里,未来可能也会出现如同汽车4S店一样的机器人4S店,机器人的产业链条和汽车产业链条会越来越像。
“很多企业在做移动集成技术上很专业,但是在定制行业上反而是门外汉,没有办法满足定制行业的特别场景要求,没有我们更懂半导体行业、新能源行业等。”这也是优艾智能能够近几年快速脱颖而出的关键。
目前,优艾智合已经实现了一年3000台左右的工业移动机器人出货规模,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中。
以机器人为典型的高端装备出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因为一些海外客户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并不高,还有可能会把中国制造和“便宜”“质量一般”画等号。而相比之下,欧美企业、日本企业在出海时往往更容易被客户接受。
但事实上,国内外工业移动机器人基本上是在同一时间起步的,并且得益于中国制造发展的速度,中国工业移动机器人在过去几年间在制造业效率提升、自动化升级、高端产能落地的大背景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项目经验。
相比技术上的挑战,克服客户的偏见反而是优艾智合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难题。
2021年开始,张朝辉下定决心要让优艾智合“走出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日本,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窗口。
经历了当地合作伙伴对产品、生产基地的层层考核,优艾智合终于在第二年正式登陆日本市场,拥有了多家日本授权代理商,其中一家还是首次代理中国品牌的大型商社。
张朝辉很自豪地提起,去年他参加了日本的一个机器人展,他从展馆的东边走到西边,能够看到不少合作伙伴都在展出优艾智合的产品。另外,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在日本开设办公室,提供全天候响应的销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能力。
▲在日本的iREX展上,DENSO Wave展出了优艾智合的机器人
而在工业自动化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的欧洲,优艾智合也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张朝辉表示,优艾智合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批量化落地过程中不断地被打磨,同时也要配合欧洲客户的质量要求、欧盟各种标准不断地改进。虽然在短期内把成本提高了很多,但是也为公司在欧洲的长期发展带来了价值。
“我们在国内是以直销为主、分销为辅,代理商、渠道商很少,但是在国外基本都是交由合作的代理商去做,”张朝辉说,“并且在国外推动的都是标准化产品,非标准化的产品基本上不涉及,采取的是一种更加克制的策略。”
如今,日立、ASM、法士特等全球知名品牌都是优艾智合的合作伙伴,其海外布局已经涉及日韩、东南亚及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占比已经接近30%。
这两年,具身智能风头正盛,市场规模正在急剧膨胀。
业界一直对具身智能抱有热切的期待,但是什么样的机器人会是具身智能的最佳形态呢?
在张朝辉看来,AI大脑,未必只能装在人形身体里,工业移动机器人集手眼脑于一体,也是一种典型的类人形方式,可以实现跟具身智能的有效结合。
他觉得,具身智能首先会对工业移动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产生影响,尤其是机器人感知方面的能力。这也意味着不同场景的机器人控制系统会越来越通用,避免在不同场景中需要为机器人重写代码或进行复杂的逻辑判断。
以前,大部分工业移动机器人是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系统并不具备更多自主性、泛化能力。
“优艾智合的机器人虽然被应用到半导体、新能源和3C等各种不同的行业场景中,但是我们用的是同一套控制系统,”张朝辉说,“这套系统的泛化能力、智能化水平在实践打磨中不断提高,能够实现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感知、分析、决策,然后采取不同的行动,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在各种不同的工业场景中,优艾智合的机器人正在工作
进一步地,在价格敏感的工业场景里,具身智能工业移动机器人还能提供更低的成本。
控制系统的通用,会减少定制化开发带来的额外成本。相较于价格居高不下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应用到多样化工业场景里的机器人可以说是物美价廉,这能够对整个行业能够带来良性循环。
另外,张朝辉透露,公司准备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成立针对具能智能进行前沿研究探索的实验室,同时也在和深圳、香港的一些高校联合进行研究开发,尤其是针对机器人的感知、决策部分。
“我们这种做机器人的企业,最害怕机器人这个赛道一下子很火热,然后又突然‘变冷’,因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的、持续的,不可能说短时间内就能突破、有非常亮眼的成绩。”张朝辉坦言。
所以,他为优艾智合做好了长期的准备。一方面,要聚焦在现在应用的行业场景里、继续推动技术的突破、攻关,比如进一步提高机器人之间的多机调度能力,打造好自己的“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还要将机器人扩展向更多的行业,加速商业化落地。
在今天看来,机器人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创企林立,热钱涌入,各种势头正猛。未来会不会再次走进低谷周期?
这或许很难预料,但对于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不断探索场景落地、让机器人真正产生应用价值的机器人企业来说,他们也自信自己有耐得住各种不确定性、穿越长周期的能力。
https://zhidx.com/p/451574.html
Created by Tan KW | Nov 23, 2024
Created by Tan KW | Nov 23, 2024
Created by Tan KW | Nov 23, 2024
Created by Tan KW | Nov 23, 2024
Created by Tan KW | Nov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