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上心头-379-第三条路
优大被追税的事,由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一句话"所有税务获得豁免"得到解决。看似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行动党陆兆福作为安华的亲信,又再次成为了调解的人物。这本来是马华在国阵里扮演的角色,如今角色互换,轮到行动党来演,难道可以就此加分?这样的剧情演多了,华社不免在想,行动党在团结政府,到底做了什么?是改革的重臣,还是遇见火头起了才赶紧灭火的消防员?
相对在国阵执政时期,行动党骂马华"卖华"骂到不亦乐乎,几乎所有对华社不利的事情,都算到了马华头上。但是希盟执政以后,华社所争取的利益几乎都是没什么进展,不如然就先推翻再施舍。有人说,这个"卖华"的字号,到头来还不知道谁担当更正确。
讲到教育,马华在争取承认统考时,被行动党讥笑为永不到达的最后一里路;可是团结政府执政了两年,却绝口不提统考,把路封死了。之后一连串的事,SPM 10A生不能进预科班,还有华教筹款捐助小学风波、硬要国民型中学数理班开办马来文教学,华印巫小学采用统一马来文课本,乃至柔佛州百多名华校老师一夜间被调走,再来这一件优大遭追税的大事,无一不是冲着华教而来。国阵执政时期,对于华教,还没有团结政府这两年来得雷厉风行。许多希盟执政前的承诺,如增建华小,制度化华校拨款,也毫无声息。看来好像是华人犯贱,选了一个处处为难华教的政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难道说希盟发现它在失去马来票,因此收起了改革,转为保守,甚至时不时拿华教来开刀,向马来人"表明心意"?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就大错特错了。根据最新的数据,进入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越来越多,已经从1989年的3%增加到近20%。在沙巴的83所华小,甚至有42所为100%非华裔就读。华校办学的成功和有教无类,与其针对华校,不如多花时间去对付那假慈善之名荼毒妇孺的异教之家。
希盟之所以拿华教来频频开刀,除了向保守巫裔示好之外,也是认为华人的票没有地方可去,因为,比起希盟,华人更不能接受伊党的极端。但是,如果希盟每一次都要挑起华裔的神经,然后让行动党领袖来熄火,火头挑多了,反而显得希盟老二---行动党过于无能,每一次都要老大安华出面收拾场面。行动党执政以后,是否就接手了马华的一切,包括继承了他们当官的态度---凡事要忍,以和为贵。
华人,真的没有第三条路了吗?
事情倒也没有那么绝望。观察马来社会,其实他们的选择更多,但是也更难。不管是希盟、国阵巫统、国盟土团还是伊党,都各有铁粉,也各有制衡。尤其是基层相近的党派,更是对争取敌对的派系虎视眈眈,因为实力可能此消彼长,影响巨大。即使是希盟和巫统,土团和伊党,也是因为利益而结合,未来有可能因利益而拆伙。
如今巫统连赢两个议席,虽然和执政无关痛痒,但是对提振巫统的士气意义重大。其中,安华领导的公正党,正是利害关联者。不满国盟的选民,也许会回归国阵,打击了积极争取巫裔选票的公正党。如果选择巫统的选民回流,等于打击公正党的扩大版图,那么,接下来公正党还会无条件的帮助巫统壮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