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经济历史书,由戴渊先生所写的《英属马来亚华人资本主义经济 1900 – 1941》。其中就在第五章读到先贤陈嘉庚企业兴亡这一段历史。
相信陈嘉庚这名字对大多数受华文教育的人来说都不陌生。在这里也不得不提读者们手上拿着的《南洋商报》,也是由陈生在1923年所创办的。
在还没有读到戴渊一书时,笔者对于陈生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其 “倾家兴学”,创办了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的美誉而已。惭愧惭愧。
戴先生此编文章,刚好弥补了笔者对于陈嘉庚先贤其商业帝国的的了解 ,也自然可以追索到“倾家兴学” 背后的财力来自何方。
据戴先生的说法,陈嘉庚的橡胶工业在那个年代是属于非常先进的。
他不只整合了上游的树胶种植与中游的树胶加工,下游的产品制造也大放异彩。就规模,产品种类,市场覆盖方面,陈嘉庚企业在马来亚上是史无前例的。
整个商业王国所生产的产品非常之多元,譬如,帆布胶鞋、汽车轮胎、脚踏车轮胎、胶席、挡风玻璃垫、煤气灯管、杀虫剂喷筒、粘合剂、热水胶瓶等等。
当时有这种规模的跨国公司,只有来自欧洲的邓禄普集团(Dunlop)。(邓禄普集团当时在大马拥有的8万5000英亩树胶园,现时大部分胶园地都被IOI 集团收购了)。
在书中有论述陈嘉庚企业也非常注重研究与发展,也读到陈先生的工厂研发能力,在工艺技术上有许多突破,包括获得六项工艺技术创新专利,计有不必使用缝线,能把胶鞋底与帆布鞋面直接黏合的技术;以及生产一种可收缩的气密防水树胶纤维,用来包装饼干和其他食品等等。
另外,其企业在高度专业的轮胎制造技术,也获得了英国专家的高度赞扬。
这件事让笔者更清楚的明白,一间公司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它的竞争力。如果要保持它的竞争力,研究与发展的投入是不能少的。
看回上期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科技公司,都用了相对于传统行业,如消费产品、食饮产品等更短的时间来到达100倍的回酬。
原因很简单,消费产品与食饮产品之类的,是依靠人口持续增长的红利来达至增长,而人口红利这回事需要时间,一代甚至是两代来酝酿。
而科技公司,着重的在于颠覆性的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如果有新发明,而又被人接受的话,对于现有的生意模式有着致命性的一击。
积极促进马中教育
对于商业与教育,以相辅相成的概念来经营,令笔者深感佩服。
陈嘉庚说:“欲求社会进德,人类文明,非振兴教育不为力,而尤非振兴实业不为功。有实业而无教育,人才何自出;有教育而无实业,经济何自来。”
戴先生说陈嘉庚创办树胶产品制造企业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促进马来亚和中国的工业与教育进步。
政府教育花费称霸东南亚
不久前,在英文课堂上听一位老师授课。
这位老师语重心长地提到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与制度,在过去三四十年走了很多错的路,其中一样就是教育部长的委任。
这位老师点出在国外,教育部长职位通常都是由教育界人士被委任担任,比如邻国新加坡。而马来西亚的教育部长则属于政治委派。
撇开别的不说,国际资料显示,大马政府在教育上所花的钱,在东南亚各国来说是高居榜首的。
教育仍强国之基本。一个国家,如果要跟其他国家竞争,除了天然资源以外,人本生产力的竞争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花了这么多的资源,然而,大马的生产力却还是处于低下不前的趋势。
看来首相马哈迪在1991年提出的“2020宏愿”的愿景,看来还是停留在口号的阶段。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90228/倾家兴学背后的财力黄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