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之路经济带和新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简称“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概念,在不少中文媒体都有所报导,相信我国中文媒体的读者即使对一带一路感到不熟悉,也大多有所听闻。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战略大框架,而其中“一路”的其中一些目的在于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合作和海上贸易。
其实,这几点和另一个中文媒体较少提到的战略框架有相同之处;这个框架不是来自于中国,而是来自于印度的“香料之路”。
自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任职之后,意识到印度面对低迷的经济以及复杂的外交情势。
莫迪曾任古吉拉特邦(Gujerat)首席部长,为该邦带来了高速经济发展。
当上了总理之后,莫迪主打的就是改善印度的经济、振兴制造业、扩张贸易,而印度放眼的就是东亚以及东南亚。
当然,莫迪并非第一个想与东亚和东南亚有更多商贸往来的总理。
早在90年代初,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任内推行市场经济,使印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推动印度融合国际社会,更推出了加强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外交、贸易的“东望“(Look East)政策。
从“东望”到“东进”
在拉奥的努力之下,印度在1995年成为了东盟完全对话伙伴,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也大幅度增长。
现在莫迪更进一步推动与东南亚的经政关系,从“东望”政策进一步提升至“东进”(Act East)政策,加上明年即将全面落实的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今年将落实的东盟经济共同体,预料印度在东南亚的投资、贸易将持续增加。
和中国的“一带一路”一样借古喻今,印度在去年9月推出了“季候风计划”(Project Mausam)。
古代印度的航海家、商贾、僧侣通过季风航行在印度洋上,在不同的区域贸易、传播印度文明,其影响力至今仍然可见。
如今“季候风计划”所进行经济协调的区域涵盖了从东非到阿拉伯半岛,到印度次大陆以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国家。
和“季候风计划”息息相关的“香料之路”意图恢复古代的香料贸易路线,以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为据点,连接31个欧洲、亚洲国家,推动商贸投资关系、扩张印度的影响力。
两路相接
印度的“季候风计划”和“香料计划”既然涵盖的区域和中国的“一带一路”重叠,那么两者的互动肯定是免不了的。
今年4月,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属半官方性质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Press Trust ofIndia)即报导了中国愿意让“一带一路”连接印度的这两项战略,以求在商贸、投资方面互惠互利。
“一带一路”下的六大经济走廊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对印度来说颇具吸引力。
而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在北京对话中所倡议的印度-中国-斯里兰卡三方合作,也引起印度高度关注。
印度也对应“一带一路”而建立的亚投行深感兴趣;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印度一名高层官员甚至表示,印度将在亚投行持有第二大股权和投票权。
互利又互竞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和印度的两项计划一样,其中的目的在于扩张各自影响力。
因此,虽然两国的战略框架有互惠互利之处,所面对的竞争、对抗却没有因此而消减。
首先,两国的战略框架接轨虽然能为对方带来利益,但是为彼此带来竞争,甚至是阻碍也免不了;这加上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的领土纷争议题,让互惠互利蒙上了阴影。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涵盖巴基斯坦,而巴中关系又对印度不利,在这些考量之下两个战略框架的合作,仍然充满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