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 - 理财梁伴

投资要有计划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04 Jan 2016, 03:01 PM

 2016-01-04 13:12

 

 
  •  

 

我经常听其他人说:“投资不容易,风险高,投资会亏钱,所以还是把钱放在银行比较安全”。

我也有听到另一类关于投资的说法,即:“投资并非想象中那么难,存下来的钱,如果不拿去投资,不如花掉更好”。

这样的说法虽然让人不解,但是其实两种想法都没有错,说话者其实也只是道出自己的观点而已。

但是,为何同一个课题,我们会有这两种如此极端的说法和见解呢?

风险不在于投资什么,而是投资者本身。

我觉得较为可观的说法应该是,其实投资工具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不同工具都会有不同的利与弊,重要的是使用这些金融工具的人的知识,还有管理方式及所掌握的技巧。

若我们一直抱着不屑的态度,自己不投放时间去了解将要投资的计划或工具所带来的风险,以及是否合适自己的情况,投资亏钱的机会很高。

自己为何要投资

往往,当人们谈到投资,普遍上都是立刻想要知道应该投资什么,有什么贴士,有什么稳赚的投资计划等等。

可是,只有少数人会仔细的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投资。无论什么时候,有一个计划都是较安全的做法。

这里的计划是牵涉到如:

1.现在投资的这笔钱什么时候需要动用到?

2.这项投资的期限有多长?

3.如果这项投资亏完,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4.现在采用的投资工具是否是最合适这个期限,还有更理想的投资工具吗?

以上的假设问题看似简单,比起大部分人们关心的“赚多还是赚少”扯不上直接的关系,但其实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什么时候需要动用到投资的资金,如果投资者本身不太清楚,又如何可有效地逐步离场呢?

搞清楚投资期限

如果没有搞清楚投资期限的长短,贸贸然把钱放进一个有锁定资本不能撤资的投资工具,那又应该如何是好呢?

另外,如果真的不幸把钱投到一些金字塔骗局,或因为某些原因搞到“血本无归”时,自己是否可以继续生活,还是会被逼卖车卖房呢?

如果我们有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以及这背后的意义和重要性,相信媒体经常报道关于受害者把家公家婆,岳父岳母的钱都给亏掉,或还欠人家钱的事件,就不会发生。

在那些投资计划让人亏钱之前,投资者通常都觉得那些计划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让人觉得稳赚的投资计划,到最后可以让大部分投资者都后悔莫及呢?

可是为什么也有另一群人无论对方如何推销,朋友如何介绍,他们都对这些计划不感兴趣呢?

选定目标全力以赴

其实,最大的风险在于我们自己,不是产品。投资前有做功课,风险就会相对地减低;若不理不睬,自己面对的风险肯定是更高。

当然,需要谨记的是投资机会,从来都不会“苏州过后无艇搭”,因此别给自己一些如果这次不全力以赴,就会错过的借口。

这是因为如果时间不合适,或自己的财务能力不允许,那就说明了自己的基础不够好,如果硬着头皮出事的时候,这就太迟了。

一次性的大回报与按年的固定中等回报比较起来,真正有影响力是后者,而非前者。

投资工具众多,投资者需要做的最重要一步,始终还是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说到底,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我们应该花时间去想的问题。

管理财富规划人生

投资看起来是“让钱生钱”,但我反而觉得,我们是为了规划人生才需要做投资。

这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目标都需要资金来完成及兑现,因此才需要管理自己的财富。

但是基于通货膨胀冲淡我们的财富,我们必须找对方法,找对金融工具,为自己累积下来的财富进行投资。

就好像计划旅行一样,必须清楚明确地知道以下几点:1.自己想要去到哪里;2.现在在哪里,与目的地距离有多遥远;3.想要快还是慢的时间,抵达目的地;4.选择合适交通工具或模式;5.了解及明白自己是否愿意缴付交通工具的费用。

投资如计划旅行

投资时也是大同小异,就因如此,人们也把金融产品称之为金融工具,因为这些都是被制造出来,协助我们达到人生目标的工具。

若我们知道自己现有的财务状况与目标有多遥远,就能够计算出每一项“工具”所需要消耗的时间。

慢的工具比如现金、固定收入投资工具等,可以慢而稳的把我们载送到“目的地”,问题是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够抵达而已。

举个例子,今天我有1万令吉,我希望这1万令吉在将来钱生钱,变成10万令吉,如果我把这1万令吉存在按年3.5%的工具,风险就很低。

但是我就需要等66年又8个月,这1万令吉才会变成10万令吉,肯定的,我是等不到这一天。

相反,快的工具,比如股票,或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很快地就达标。

如果把之前的1万令吉投资在10%的股票基金,在24年又1个月后,这1万令吉就会变成10万令吉。

当然,比起之前3.5%获利的工具,股票会有着不少不明朗的因素,而且波幅也较大。

为此,我们就必须要懂得如何掌控个人投资组合的波动幅度。

资产分配决定回酬

根据一项金融研究,接近94%的投资回酬都是来自于争取的资产分配,只有4%是基于选股方法及策略,而大部分人们所相信的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只贡献了2%而已。

所以呀,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自己的投资计划是多么的关键及重要!

适时平衡调整组合

根据个人的风险承担程度而定,较为保守的投资者可能会想要保持这20%股票投资,配80%的债券及定期存款组合。

较为积极进取的投资者可能比较倾向于80至90%股票投资,加上10%的债券市场;而投资者可能会持有60%股票和40%债券的组合。

某个资产的类别可能会增长较快,导致比重与刚开始相比不一样,所以需要适时进行调整投资组合。

假设80%股票和20%债券组合是适合我的,一年过了,股市大起20%,债券只增长2%,这个时候,我的投资组合是由82.5%股票和17.5%债券组成。

调整投资组合时,按理我就得把2.5%的股票卖掉,同时买入2.5%债券,那么我的投资组合就会回到原本的80%股票和20%债券组合。

这样一来,我能够把以赚取的2.5%盈利“锁定”,再买入应是较“低价格”的另一资产类别。

投资勿人云亦云

如果你相信资产分配及做好自己的投资组合,对自己的人生财务未来的关键作用,那么你就不会盲目地痴爱某种特定资产类别。

另外,我不明白,为什么通常我们都会听到投资者为了“房地产和股票哪个好”,“股票和保险哪个好”等等的“辩论”呢?

每一种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及角色。

在人生中,我可是需要定存户头、需要保险、需要股票、需要房地产、也需要不同货币的资产来鉴定自己投资者中的货币风险等等其他金融工具。

也许关键只是关于在哪一个阶段,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到多少而已。

劝诫大家,现实一点,做任何投资之前先下一点时间、下一点功夫、做一点功课。

这都是为了保障你辛辛苦苦,用宝贵的时间换来的财富,别轻易就让一些可以避免的疏忽、一些甜言蜜语,以及一点贪念等,把自己的财富给弄丢。

如果真的不幸发生类似事件,认真做检讨,找出问题的源头,面对自己,别要抱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心病。

如果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毕竟我们都不需要任何理据,或例子来提醒我们,物品真的是一直在起价。

若什么都不做,通货膨胀就会把我们仅剩的伸缩度及自由都给盗走!

免责声明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或本身特许理财规划师,获取建议和咨询。

梁键铭硕士兼理财师 kevinneoh@vka.com.my 

http://www.nanyang.com/node/742248?tid=687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