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金融暗流看不清/基因弗里达

Tan KW
Publish date: Wed, 02 Aug 2017, 10:02 AM

伦敦,债券投资者来自火星,央行行长来自金星。

这就是债券市场对于过去10年来,反常宽松货币政策正在消退的消极反应给人的印象。

但是,风险资产市场无视债券市场所竖起的红旗。这是对还是错?

如今,大部分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仍然很低。

但此前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鸽派央行都在蠢蠢欲动,要收回它们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以通胀为目标的央行认为,当通胀预期稳定时,通胀的变化就来自经济中萧条量的变化。

当萧条减少时,现在就是如此,当前失业率远低于商业周期平均水平(在美国和英国更是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通胀最终会上扬。

目前,这些央行保持货币宽松的时间远远长于过去,这是为了抵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增长阻力和通胀。

渐进退场较可行

但它们从过去的资产泡沫中知道,在过长时间保持货币政策过松有可能挖下一个更深的巨坑,导致下一个周期的自然利率和潜在增长显著下降。

那么,风险资产市场的投资者如此自鸣得意到底是对是错?

目前,我们还得不出确定的答案。

但过去的平静期的记录表明,当跨资产市场风险低迷时,审慎的做法是去风险(de-risking)。

平心而论,如果投资者看到了更加明确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过度冒险的信号,那种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重击的过度行为,他们就有更大的理由感到担忧。

由于资产价格疯狂时期,互联网泡沫和2000至2008年房地产泡沫都属于此类,通常伴随着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央行正在以渐进的、可预测的方式取消货币宽松,试图以此来延长商业周期。

但资产价格泡沫也常常伴随着新的创新,新的创新诱使市场和央行认为这次真的不同。

在后危机环境中,对于更高的资产价格估值,最有可能的理由是全球储蓄“价格”(自然利率)都在下滑。

如果公司利润是趋势增长(潜在增长率)的增函数,但融资成本随日益走低的自然利率而继续下滑,那么,从结构角度讲,本益比就应该比过去更高,信用利差应该总体更紧。

应对波动,缩减风险暴露规模是正确之选。

高估值≠高回酬

但是,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固然正确,但投资者至少有两个理由应该担忧。

首先,既然趋势增长和自然利率之差推高了资产估值,那么这一利差的边际变化也应该导致估值的变化。

如果央行只改变短期利率,就像它们在过去所做的,那么这就不构成担忧的理由。

但是,在当前周期,央行变得更加依赖间接工具,即长期利率。

这些工具的效果,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因此很容易出现突发的极端波动。

比如,2013年美联储暗示它将开始逐渐减少量化宽松计划之一,结果引发了“削减恐慌”(taper tantrum),资金纷纷逃离债券市场,债券殖利率飙升。

第二个担忧的理由是高估值,未必意味着高回酬,或更好的经波动调整的回酬。

即使潜在增长和自然利率之间的正利差,证明了高资产估值的合理,潜在增长的下降也预示着全体资产类别回酬可能下降。

随着利率向自然利率回升,金融条件也应该收紧,风险资产估值应该下降。

央行希望这一紧缩逐渐发生,但短暂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史表明,资产定价总是突然发生变化,有时候这种变化是破坏性的。

减低曝险最明智

那么,投资者为什么不利用极低的波动去购买便宜的保险?并不是波动低迷必然会引起市场“爆炸”,但在市场“爆炸”时,波动必然低迷。

当失衡走向极端时,就需要保险。

股票和信用估值都不便宜;但也没有过分昂贵。

央行行长和债券投资者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他们都担心目前波动里极低的情况,不可持续或并非好事。

毕竟,固定收益、外汇和股票波动齐齐下降此前发生过3次:一次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一次是削减恐慌前的一个月,一次是2014年夏天。

简言之,毫无疑问,波动总归会回归正常水平。对今天的投资者而言,教训是明确的:缩减风险暴露规模是正确之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作者:基因弗里达(Gene Frieda)(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副总裁、全球策略师)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70802/%E9%87%91%E8%9E%8D%E6%9A%97%E6%B5%81%E7%9C%8B%E4%B8%8D%E6%B8%85%E5%9F%BA%E5%9B%A0%E5%BC%97%E9%87%8C%E8%BE%BE/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