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经济解锁密码--中小微企/黄锦荣

Tan KW
Publish date: Tue, 12 Dec 2023, 09:40 AM

关于大马经济当下所面对的结构性挑战,我们几乎都能琅琅上口。

从过度依赖外劳、生产仍属劳力密集型、生产附加价值偏低、产品自主研发乏善可陈,到人才外流、市场缺乏本土知名品牌,及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都是讲述大马经济结构问题时免不了的材料,而且一谈就是数十载。

其实,第七大马计划(1996-2000)早已强调研发升级、经济转向高附加价值活动、信息通讯科技普遍化、高端知识及技术人才培训等面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而文本中所提及的“我们要通过技术提升和资本深化来强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以促成经济从投资驱动迈向生产力与素质驱动的转型。大马经济必须协调人力与技术发展政策,努力不懈地开发并发展新领域,以加速往高端生产价值链迈进”,如今读来也没有丝毫违和感。

至于新经济模型(2011-2020)更是把这些挑战直接列为文本栏目,也阐明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推动私营主导的投资及生产、拥抱科技型企业及高技能人才就是未来赛道。

要知经济发展于这段期间并非停顿不前。我国人均GDP于2000年仅是美国的26.8%,但如今已超过43%,按2015年不变价美元来算,大马经济规模甚至是全球第35大。

而且我国经济复杂性,在2021年也是名列全球第28,在亚太平洋区的排名仅次于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及泰国,半导体工业更是与全球工业链整合,攻克了全球半导体后端制成品13%的市场,而高科技产品就占了工业出口的51.7%。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面对工资偏低的窘境。就以今年9月份来比较,我国工业劳动群体的平均月工资为732美元,不到美国的16%。以中间月工资来看,比例更是少过13%,远低于人均GDP比例。

与整体经济脱节

换言之,虽然国家整体经济表现取得长足进步,那近乎两千万劳动群体的生活素质却是以龟速改善。

既然冰冻三尺非今日之寒,多年来经济不缺稳健发展,政策上也非无为,为何时至如今,结构瓶颈依旧,百姓经济与整体经济表现脱节?

我以为关键在于中小微型企业。

即便中小微型企业占了全国总注册公司机构98%,其中三分之二是微企,并雇佣了一半的劳动群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却仅略高于三分之一,对总出口的贡献在2022年也只有9.3%。

高劳力聘用、低附加价值意谓着中小微型企业普遍充斥着生产力和创造力低落的问题。产品附加价值不足,就卖不了好价钱,业务毛利薄弱,付不了好的工资、留不住好员工,妄论砸钱做产品研究和开发。

缺乏研发,后果不仅是毛利单薄,没有技术障碍的产品,那是随时都会被竞争对手剿灭的市场。

然后,碍于低薪,新生代对大学深造和打工也就兴致缺缺,书不念、阅历不累积,只想着创业致富,于是低知识、低创新、低技术门槛的微企业持续充斥着企业市场,而企业又出现人才不足的死循环。

 

规模思维知识限制

知识对于企业而言,无论大小,到底有多重要?

回看我国出口商的版图就不难发现,整整74%的与出口相关的商业投资,给仅占了全国总注册公司机构不足0.5%的外国公司所包办,而大部分本地公司都不做跨国买卖,也没有针对出口的商业投资做任何投入。

我们退一步问,为何不呢?根据国家贸易大蓝图针对出口商和非出口商所做的调研表示,无法准确地和在地商家衔接、缺乏对在地市场的法规、关税、产品认证和自由贸易协定的了解,以及电子商贸相关人才不足,都是出口商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这些都是知识啊!仅占2.3%的出口商尚且如此以为,可想而知,对于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而言,这些挑战是何等巨大,出口如此,技术创新及采用也必如斯也。

载体不变改革难行

而我以为那和国内资金供给是否充足扯不上关系,也无关政府援助到不到位,而是受中小微型企业的规模、营运思维及知识所限制。

如果经济发展的最终对象是国民福利,那么中小微型企业显然是任何经济转型都无法忽略的载体。如果我们以为“过度依赖外劳、生产仍属劳力密集型、生产附加价值偏低、产品自主研发乏善可陈、工资偏低”就是牵制经济增长的枷锁,那么解锁者一定不是那2%的大企业,而是98%的中小微型企业。

至于解锁密码就在于创业文化的塑造、注重企业营运管理的投资,否则经济改革路难行。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经济解锁密码——中小微企黄锦荣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