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Articles to Share

读书无用的阳谋?/林卓锋

Tan KW
Publish date: Fri, 13 Sep 2024, 11:09 PM
Tan KW
0 482,720
Good.

教育揭秘(一)

中产家庭的最大投资往往花在两样事情上:购买房产和子女的教育。每个家长都希望通过投资子女的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开始质疑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否还能为未来做好准备。作为许多家庭最大的开支之一,教育自然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被各种碎片化信息所迷惑,难以清晰看到周遭实际发生的变化。

作为家长或在校学生,我们该如何思考“教育与未来”这个重要的人生议题?

我个人觉得,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课堂的知识输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对未知的能力。同时,家长与学校也该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则教育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做什么调整,都难以真正让孩子在这个复杂变化的世界上找到所需的能力和智慧。

本栏将在未来几期的一个系列当中,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入探讨这个课题。也顺道分享在我过去与社会顶层精英打交道的人生经历中,那些值得我们一同剖析,却不会告诉公众的真相。

为何近年来质疑教育价值的声音日益增多?背后原因到底何在?

事实上,教育界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表面上,各国都在倡导教育公平但实际上,精英阶层正悄然鼓励贫困家庭放弃读书,借此巩固他们在社会中持久优越的地位。

教育价值遭质疑

你可能认为,现代社会谁还会相信“读书无用论”?但事实正好相反!

虽然最近几十年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已越来越深,但同时也有更多质疑传统教育价值的声音出现。这背后隐藏的,是教育已成为阶级固化的工具。

细查西方社会的数据,基层学生自发放弃求学的趋势,不单在鱼米未逮地蔓延,程度也远超我们想像。背后推动的力量,正是权力与精英阶层设法阻碍基层家庭透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快乐教育”成为许多父母提倡的模式。但如果你细查便发现精英阶层的孩子从小受的训练其实极其严格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双重标准”呢?因为精英们深知一个残酷的真相:“知识就是力量,而力量决定你的社会地位”。

两极分化教育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事实:教育从不是单纯知识传授,其背后关系到社会各阶层的权力架构。

那些高呼并极力推崇“快乐教育”的人,本身很有可能就属于社会里的富裕阶层。有没有想过,西方式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一旦统一考试取消,改由综合素质评价,谁会最受益?答案恐怕不言自明。

富裕家庭的孩子更能轻松的参加各种基层家庭无法负担的高端活动与课程,包括各式各样的交流团、夏令营、国际志愿者项目、艺术培训班等等的非传统学术课程。

这些经历无疑会让富裕家庭孩子们的简历看起来更光鲜亮丽;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了,即使他们在学习上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也可能因为缺少这些额外的加分项而失去竞争优势。

这就是西方社会推崇快乐教育的陷阱。看似给了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实则为教育不平等打开方便之门。这正是精英阶层维持社会地位的最好手段,但很多人选择忽视这个事实!

近年,“创新”一词在各国教育中兴起。很多名校相继推出与创新相关的项目,给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参与和研究的自由。

但你是否想过那些“创新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他们相对有能力聘请相关的导师,甚至购买昂贵的装备来进行学习。而一般家庭的孩子,可能连基本费用都承担不起。

公平体系

又例如,在美国的大学申请中,课外活动占据了重要部分。但是能参加高水平体育比赛的学生从数据统计上,大部分都是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的孩子,也就是那些家庭资源相对宽松的孩子受惠。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构成,长期以来倾向于富裕家庭。

难道我们就要回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式教育吗?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认清教育的本质,并找到一个真正公平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

我们需要一套既重视这两点,又能通过公正评估给予每个孩子平等发展机会的新模式。它应激发创新,但不能以增加差异为代价。只有立足于促进公平的理念制度,教育才能成就社会进步。

所以,当你下次听到有人高呼“快乐教育”或者“人工智能下的读书无用论”的时候,请保持清醒,认清陷阱,什么模式才能真正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还是只会让某类孩子受益于更多非自身能力的竞争优势。

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每一个孩子与家庭打开通向更好未来的大门,而不是成为少数人巩固社会优势的工具。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真正有利于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因为这不仅关乎我们的下一代,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读书无用的阳谋林卓锋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