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视窗

大国该有的国际观·张倩烨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25 May 2015, 01:34 PM

2015-05-25 12:25 

这或许是一篇卖弄聪明的怨妇文。想法来自于不久前的一次“碰壁”。

在马来西亚做咨询和研究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对本地政治话题产生兴趣,自然关注大马政局变动。

这个在东南亚相对温和的回教国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在如今“回教国”(IS)势力日益增长,东南亚的两大回教国家——大马与印尼,能否稳固国内局面,保持温和、开放的世俗环境?

这不仅对这两国内政重要,而且对亚洲乃至国际反恐、抵御极端势力都有重要意义。

于是,写了篇分析大马国内政局的文章,指出目前的政治易导致执政党选择与国内极端势力合作的倾向,准备发表在内地媒体。

敦料,几家媒体的编辑回复出奇一致:读者对纯料的大马内政文章未必感兴趣,能否稍作修改,加一些中马关系或大马华人社会的内容,引起中国读者注意?

做过几年媒体的我自然理解编缉的考虑,但也不想因此给文章“掺水”,作罢,转投“境外势力”,没想到FT中文网和南华早报中文网都很欢迎,最后蒙南华编辑厚爱,刊于当日网站头条。

事隔一整月,看到FT的David Pilling先生写出一篇关于马来西亚的评论,又在四月初的《经济学人》杂志上看到几篇分析大马政局的文章,关注角度与我的“先见之明”并无太多出入。

我在暗自得意之际也感到遗憾:这两家源于英国的媒体在报道马来西亚时,并没有讲到“英马关系”,或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

没代入感不受欢迎?

“中国角度”,是我看内地媒体国际新闻时常常遭遇的一种特殊角度:我们写李光耀逝世时就要写他和几任中国领导人的交往;写美国两党推出候选人也要写他们的对华政策。

甚至连最近很火的巴基斯坦,也是因为签下了丝路基金的大单,一下子微信朋友圈中全都是巴基斯坦。

我的一些国际新闻编辑,在报道中也常常“入戏过深”,私下里交谈会发现:关注越共改革,是因为想对比中共改革;关注邻近的台湾、韩国乃至正在进行中的缅甸民主化进程,也是希望从中找到“救国”之道。

更感惭愧的是,这种报道国际新闻的“代入感”,我本人也曾有过。

体现媒体独立性

一个大国的国际新闻应该有怎样的视野?

这不是一个有简单明确答案的问题,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当我们去看美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际新闻,无论是CNN还是纽约时报,谈论马来西亚时一定不只会从美国角度出发。

新闻的定位,其实是媒体独立性的体现。一家有独立判断的媒体会把自己定位在“独立”二字,而非“中国媒体”的“中国”二字上。

当然我也深深理解一些中国媒体朋友的无奈。

在做到拓宽视野之前,他们仍然在为最基本的标准——“事实全面”而努力。

比如,当中国媒体在谈论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时,手握重料的编辑们又开始担心。

 
马来西亚安邦智库信息部主管

http://www.nanyang.com/node/702995?tid=743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