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视窗

市场规模与革新造就竞争力/安邦智库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02 Oct 2017, 09:37 AM

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从基础条件、效能提升和创新成熟度三个层面的12项指标,对137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排名。

在这项排名中,瑞士连续9年高居榜首,美国和新加坡分列第2和第3,中国排名上升1位至第27,而马来西亚则从去年的第25上升至第23,比中国的排名要高。

中国表现最为突出的指标有:“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和“创新”,进步较大的指标包括:“技术就绪程度”、“商品市场效率”和“高等教育和培训”。

从这个排名来看,世界经济论坛还是承认了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努力,当然这种成功毫无疑问与“市场规模”有关。

中国最大的独立智库安邦咨询(Anbound)的宏观研究团队认为,中国的这些突出指标之间的关联,非常说明问题,也很有趣。

在中国,只要一个领域被认为有希望,在“市场规模”上占据哪怕仅仅是“可能”的优势,那么就有很大的希望成功。为此愿意提供融资的人,也会有的是。

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中,一切都是“市场规模”塑造的,而不是技术。

我们在中国市场已经看到,不是那么“技术”的技术获得了成功,比如移动支付;也有那些“根本不是技术”的技术,比如共享单车,也获得了部分成功。

那么,“市场规模”与“创新”有何关系呢?

孕育创新机会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表示,中国的市场规模为各种创新,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可能性,这对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对中国的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很有利,中国因为有了这样的市场规模,相对较为容易的可以取得成功。

市场规模是中国的一大比较优势。安邦此前在研究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时就曾指出,中国在“世界工厂”之后的阶段,就是依靠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市场”成为发展动力的阶段。

有统计称,中国大陆的有钱人,已从2008年的30万人,跃升至2014年的104万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从9兆美元(约37.8兆令吉),猛增至32兆美元(约134.4兆令吉),中国社会对消费的选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需求层次从“吃饱穿暖”等传统的物质型消费,转向“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型消费。

由于人口规模巨大,在任何一个与人的需求相关的领域,中国都展示出规模极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可能性,也为各种“创新”、各类资本的进入,留下不小的空间。

不过,如果优势只来自于市场规模这一个因素,便会产生一个问题:这种成功适合于全世界推广吗?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成功模式并不适于世界市场,不适于那些不具备市场规模的国家。

中国消费者需求层次从传统的物质型消费,转向新兴服务型消费。

不能照搬中国模式

这种“创新”就其实质来说,还是在消费社会中创造的“强迫式依赖”,这种依赖一旦产生,甩都甩不掉,比如支付宝就是一例。

中国当前的很多“创新”是与“市场规模”联系在一起的,这在中国市场上提供了很多成功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市场规模不足的其他国家。

和中国相比,马来西亚的市场规模正在增长中,但基于其经济、市场规模不一样,先前提到的中国成功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大马。

不过在各方面而言,马来西亚还是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尤其是吸引外资方面;不过,大马还是需要再加强金融市场效率性、高等教育、市场效率性等方面,以及持续扩大和不同国家与区域的经贸合作。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71002/市场规模与革新造就竞争力安邦智库/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