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视窗

从“贸易预期理论”看国家冲突/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02 Nov 2020, 08:24 AM

全球化带来了大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对其相互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是否有重大影响?这个过去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在逆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却变得极为现实和迫切。

美国学者戴尔科普兰(Dale C. Copeland)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上依赖他国的国家,对于这种未来环境的预期是正面的,那么它往往能够对维持当前和平的种种好处,以及开战带来的机会成本的清醒认识。

这样一来,经济相互依赖就成了促进和平的力量。然而,如果这样的国家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是负面的,认为自己将无法与外国进行贸易,也得不到外国投资,而与这个国家贸易和投资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中断,那么现实主义的逻辑就会起作用。

这样的国家往往认为,如果不能得到关键的原料和投资,进入不了重要的出口市场,其经济将无法健康发展,与抵抗力较强的行为主体相比,就要开始衰落。

假如该国预计自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那么其领导人就会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战争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简单说,与其听凭国家衰落,日后在崛起的国家面前被动挨打或被迫顺从,倒不如先打上一仗。

这种观点与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预防性战争”相似,戴尔科普兰称之为“贸易预期理论”。

科普兰认为,在多种大国背景下,经济相互依赖和关于未来贸易投资的预期相结合起来,会形成一种关键的推动力,能够决定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概率。

在当前弥漫世界的逆全球化浪潮之中,似乎也能看到“贸易预期理论”的影子。

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美国第一”的原则,认定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通过贸易占了美国的大便宜,使得美国的经济利益受损,而中国对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害最大。因此,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和制裁措施。

当代世界在大国之间难以轻易诉诸战争,而是以更加多元的非战争形式来体现--贸易制裁、科技制裁与封锁、金融制裁、外交攻讦以及地缘政治打压。

地缘政治恶化恐掀战争

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这种由经济关系而引发的地缘政治关系全面恶化,只不过是过去的“贸易-安全”导致战争模式的替代品。

如果地缘政治摩擦进一步激化,突破了某一方面的承受底线,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战争也并非不可能。

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国家领导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险的恶性循环,因此,有理由维持目前行事中庸的名声,实行谨慎的领土政策,与他国不断开展贸易,并在相对开放的态度中,愿意吸纳共同的国际规则。

这种观点有助于形成一种格局:大国之间往往能够长久并存,不发生严重的冲突和战争。

但是,如果国家领导人持有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世界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国不得不永远担心其他国家今后意欲何为,对未来前景做最坏的打算,因此,各国要最大限度地扩张实力。那么,大国之间走向激烈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如何避免大国之前因为贸易问题而引发安全冲突呢?一些学者们认为,这取决于国家主体决策的理性程度,以及对冲突双方力量和决心的客观判断。

理性的行为主体有动力达成协议,避免战争对彼此都造成损失,使得战争情况不致出现,从而改善双方的境况。

但如果行为主体不了解真正的力量对比和对方的决心,或者不相信对方会遵守协议中的承诺,则有可能发生战争。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

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从“贸易预期理论”看国家冲突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