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经济遭受到2019年冠状病毒病疫情的强烈冲击,正因如此,以美联储为主的各国央行,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缓解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并帮助全球经济走向复苏。
这使得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局面加剧。
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注意到,经济恢复和通胀上升的双重压力,正使得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走向分化。
就一季度的情况而言,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政策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美联储、欧洲央行已经明确了继续坚持宽松政策不变的态度,日本预计也会保持利率政策不变。
加拿大作为G7国家第一个缩减宽松力度的国家,仍坚持利率政策不变,不过对于宽松的规模有所缩减。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提到在2023年之前不会加息,但会采取相应的缩减QE的规模以实现过渡。
与之相反,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体已经开启升息的步伐,推动货币政策转变。
一季度,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先后升息,成为疫情以来首先进入升息周期的经济体。其实,土耳其和俄罗斯都已经经历了至少两轮的升息,以应对本国通胀水平高企。
近期土耳其的通胀水平已经突破15%,巴西、俄罗斯通胀水平也达到5%以上。
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新兴市场指标均显示,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收紧预期正在增强。
决定货币政策调整的依据,自然是通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表示,经济增强以及供应紧张推高部分行业的价格水平,将导致美国经济今年暂时出现“略高的”通货膨胀,但美联储将致力于把超标的通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可以说,全球性的通胀上升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趋势可能是温和的,也可能会很剧烈。
这是全球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各国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和转向的前提。
目前央行政策不同,通胀水平不同,实际上与疫情和经济复苏的分化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去年的疫情带给全球经济的影响并不均衡,按照IMF的说法,由于经济结构、医疗保障能力的不同,疫情在去年对于不发达经济体的冲击更为严重。
富国穷国差距更大
另一方面,从疫情的发展来看,目前同样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疫苗普及的速度较快,疫情正逐渐受到控制。
而目前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疫情有继续蔓延,甚至不断恶化的趋势。
这将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受缩减恐慌影响
可以说,正是因为疫情分化、经济恢复分化带来了货币政策的分化。
不过,去年各国经济都能够在宽松刺激政策获益,今年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升息等紧缩政策,既有国内的因素,也与美联储政策的外溢性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国家正在受到强势美元带来的“缩减恐慌”所影响。
美元走强、以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的上涨,正使得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回归”美国,带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外流,进一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
新兴市场国家升息,自然会提高本国的投资和资金成本,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不过,由于自身经济结构的缺陷和经济规模的限制,这种代价仍低于货币贬值和恶性通胀带来的影响。
中国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新兴市场提前加息预防跨境资本流出,防止通胀与货币贬值的负螺旋也是新兴市场国家逐渐启动加息潮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也是被动的无奈之举,意图减缓美元上涨带来的冲击。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
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全球货币政策面临分化马来西亚安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