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金融危机中,和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不同的是,以往属于另类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在疫情之中被广泛的应用。
政府财政部门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国政府大规模扩大财政开支以弥补企业和居民的损失,包括欧洲主要国家,也都放弃了有关财政赤字的约束,给予企业和人民大量的补贴来应对危机。
各国央行则明显处于从属的位置,以往被认为极为重要的央行独立性受到很大挑战。
一方面,央行不得不持续推动量化宽松(QE)为财政赤字买单,走向财政货币化;另一方面,央行也通过修订新的政策目标,增加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使得货币稳定的传统货币政策目标,让位于实现经济恢复的大目标。
对于救市而言,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直接融资比重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金融传导链条越来越长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承担财政职能
而金融市场承担着金融资源配置的角色,资产价格的下降,往往牵涉到众多的投资机构,影响到更大范围的实体企业。
因此,央行不得不改变角色,通过购买金融资产来稳定资产价格,从而稳定金融市场,来实现救助实体企业和稳定经济的目的。
但,这也带来央行角色进一步向财政职能的转变,更带来如今所看到的企业杠杆水平的不断上升,推动金融资产价格和规模的持续膨胀。这将是后疫情时期,宏观经济所表现出来的日益金融化的根源。
从最后贷款人(LLR)与最后做市商(MMLR)的不同之处,在于LLR重在救助金融机构;而MMLR则通过稳定金融资产价格,来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
经济体系“脱实向虚”
在传统的金融和经济理论下,对于央行角色的转变有很大的争议,一是引发道德风险,扭曲风险定价和市场需求;二是导致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常态化,被金融市场所劫持。
其后果是经济体信用不断扩张,推动经济体系“脱实向虚”,从而使得货币政策陷入困境。
因为,在最后做市商的角色下,央行以利率政策为基础的传统货币政策将失去作用,政策利率在日益膨胀的金融市场中锚定价格的地位会越来越弱,货币甚至更有可能演化成公共产品。
这将导致货币环境和金融环境面临“零利率”新形势。
尽管在传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中,这些短期政策机制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例如通胀的问题、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等等,但在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政策后果可能会有所不同,至少短期来看,在应对疫情危机上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央行失独立性?
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虚拟经济空间,使得传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市场体系,使得供应和需求的调整更快、更及时。
在安邦智库(ANBOUND)看来,无论是货币财政化大规模QE政策,还是MMT倡导的财政货币化的政策,都意味着后疫情时期财政和央行两大政策主体在不断的融合和渗透。
央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角色,已经被淹没于政府系统性的宏观政策体系之中。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不仅是市场的监管者,而且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对传统的自由市场信仰而言,无疑会带来打击,同时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会带来新的变化。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
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疫情经济央行角色生变马来西亚安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