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投入巨額資金,用於改善巴生河流域公共交通系統與捷運。儘管捷運計劃還在緊鑼密鼓施工中,思考如何銜接各線路,是今後增長公交吸引力的最大挑戰!
大馬政府立下宏願,要把民眾使用公共交通比率,由目前20%左右,在5至6年後提昇至50%。惟2015財政預算案的760億令吉的公共交通計劃中,除第三輕快鐵和捷運二外,其餘皆與高速大道有關,對促進公共交通顯然並不落足馬力。
高速大道中,除了跨越兩大洲、全長1千663公里的泛婆羅洲高速大道和西海岸大道,有助偏遠地方的發展。
其他在巴生河流域東西各方向架起的高速大道,真的是肥了大道公司和瘦了民眾;我國沒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可以自己創造財富也協助民眾製造財富,卻有接近40的“大道”吸了公路使用者的錢!
再者,我國國產車與第二國產車,並沒有訂下攻打出口市場的具體計劃,一般民眾如何相信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的誠意?
一個堵車週六晚,原欲乘搭靈市政廳免費巴士往亞洲再也搭輕快鐵,卻久候未來;只好趁微雨徒步往輕快鐵站,扣除徒步時間,和靈市“行人不友善”的不良體驗,用了約半小時即到了蘇丹依斯邁站。
只是,發現該站並不能直接前往要去的武吉免登區;只好在夜間再徒步約一公里再往武吉咖啡山(Bukit Nenas)單軌火車站,才順利到大興土木的武吉免登區。
週日中午由單軌火車站抵達中環總站時,即使由單軌要接駁輕鈌鐵,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指示牌,即是國人也面臨困難,何況旅客?
一些捷運網絡中,比如敦善班丹與坤成中學,阿都拉胡貢站與谷中城,雖是咫尺卻成天涯之遙,極需架起橋樑就通暢!
我國可以花巨資構建公共交通路線圖,大的路線圖與涵蓋面有了,設法結合各單位資源與腦力,串連現有與未來路線起來更為重要!民眾對公交系統的信心在目前加強,無疑是為未來公交的成功注入強心針!(星洲日報/財經小品:張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