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亞洲(REV,0173,創業板貿服組)去年9月建議脫售旗下澳洲上市聯號公司――iCar公司的27.2%股權,並透露將把90%所得資金回退給公司股東,消息一出即刺激股價隔天狂升32仙,上演漲停板。
這主要因為,REV亞洲股價在消息公佈前企於1令吉零7仙水平,但根據該公司提供的參考指標,脫售iCar股權料能為公司帶來約2億1千萬令吉現金,遠高於該公司當時的市值。
按1億3千464萬股股本計算,脫售icar股權料為每股股票帶入約1令吉56仙現金;若其中90%被回退給股東,每股可獲派近1令吉40仙,也難怪股價會因此漲停,甚至在接下來一個交易日再上探1令吉65仙新高。
上述消息不但引起散戶瘋狂,連當時有給予REV亞洲追蹤的興業研究,也因而把目標價大幅調高至1令吉68仙。
奇怪的是,雖具備“每股派息1令吉40仙”的強大利好撐腰,REV亞洲股價卻在上探1令吉65仙後即持續下跌,3個月後股價已慘跌至逾70仙水平,從此欲振乏力。
更甚的是,興業研究在今年3月突然宣佈不再追蹤該股,接著是REV亞洲在上月杪自行宣佈,不再尋求洽售icar股權,理由是認為聯號公司前景非常明朗。
只不過,管理層的說法讓筆者有些好奇:難道,管理層8個月前不曉得icar前景明朗嗎?否則當時又怎會建議脫售?
實際上,筆者完全不認同REV亞洲處理企業活動的方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敲定,後公佈”,避免股價因任何未有結論的意願而震盪;但REV亞洲則是“先公佈,後敲定”,完全反其道而行,在尚未確認買家和售價的情況下便貿然對外公佈,結果是股價如坐過山車,害慘了不少被“脫售icar股權消息”給誤導的投資者。
試問,若所有上市公司都學習REV亞洲的做法,馬股豈不大亂?(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