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興衰被操控在一家信評機構手上,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大馬金融界近期所反映出的現象。
這足見今年初揚言有意下調大馬主權評級的惠譽(Fitch),的確已在投資者心中烙下揮之不去的恐懼,也因為如此,投資者如今對惠譽舉動的關切程度,足以媲美以往的任何時候。
然而,惠譽真的是最大威脅嗎?
主權債券評級,是市場信評機構在評估一國財政狀況、並考慮了種種變數後,所給予的信評等級,藉此讓市場更瞭解該國財務狀況和債券投資風險,讓債券回酬更貼近潛在風險;換句話說,信評等級越高顯示一國財政越穩定,反之亦然。
給予各國主權債券評級的信評機構,會一直監督各國情況,一旦發現國家財政明顯轉變,一般會出手調整信評等級,讓評級等貼近實情。數十年下來,主權債券評級儼然已成為人們一瞥某國財政的重要指標之一。
雖說全球信評機構數量眾多,但最受國際認可的其實就只有3家,包括標準普爾(S&P)和穆迪(Moody),惠譽亦是其中一家。
實際上,信評機構調整國家主權債券評級倒不算新鮮事,如2012年歐債爆發期間,歐盟各國就曾面對信評機構的狂轟亂炸,信評等級一跌再跌,拖累股、匯、債市紛紛重挫,當美國在4年前突然遭標普剝奪最高信貸評級時,金融界亦曾發生暫時性恐慌。
這足以顯示3大國際信評機構的影響力不容忽視,而相信這就是為甚麼當惠譽透露會在今年6月檢討大馬信評時,我國股、匯、債市亦在近幾週頻頻狂瀉,明顯反映了投資者大多不敢漠視惠譽的意願,紛紛由攻轉守。
然而,我們更不能忘了,雖然標普和穆迪目前似無意調低大馬信評,但若政府遲遲無法解決引起信評機構關注的各種問題,沒人能擔保這兩家信評機構不會突然翻臉,畢竟信評機構不一定得提前向市場透露其未來動態,如全球投資者當年就是被標普毫無預兆的調低美國信評給嚇得一時不知所措。
惠譽倒還仁義,至少願意提前走漏消息嚇走市場中的膽小資金,讓市場提前為降級帶來的潛在衝擊作準備,所以待實際結果一公佈,即使結果是負面的,人們或許也會發現惠譽帶來的衝擊並不如預期般嚴重,除非是信評遭連砍兩級。
就短期金融波動而言,至今仍力挺大馬的另兩家信評機構,或許才是大馬真正的威脅所在。
試想,若標普和穆迪突然翻臉,直接向大馬信評亮出藏在奏摺裡的匕首,已猶如驚弓之鳥的市場資金將會如何呢?
只不過,與職責所在的標普和穆迪比起來,大馬政府那遮遮掩掩、弊端不斷的處事作風,或許才是一切可怕的源頭。(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