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高收入國不是夢?大馬貧富差距‧亞洲第二

Tan KW
Publish date: Wed, 22 Jan 2014, 11:17 AM

2014-01-21 16:53

根據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大馬亞洲貧富懸殊嚴重的國家之一,大馬的基尼系數為何?

a.0.46
b.0.47
c.0.45
d.0.44

 

答案:a

堅尼基數是國際測量貧富懸殊的指標之一。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於0.2表示收入平均;0.2-0.3表示相對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0.4一般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

實例:

阿玲是一名鋼琴教師,月入逾5千令吉,不過另一半的薪水只有約1千500令吉,這收入差距,讓阿玲反而在婚後面臨錢不夠用的難題。

阿玲和另一半高達3千500令吉的收入差距,其實也只是大馬財富分配不均的冰山一角。在大馬,有者月入8千令吉;有者月入可能僅達大馬最低薪酬制指標。

在邁向高收入國目標的同時,大馬的貧窮率只有1.7%,遠超過第十大馬計劃在2015年達到2%的目標,但根據聯合國發展署(UNDP)的GINI指數,大馬卻是亞洲,繼中國後第二個收入分配最不均的國家。

《高收入國不是夢》的系列3,正要從貧富懸殊說起,去探討大馬高收入國的意義。

無論你相不相信,大馬今天已很少人和全球的貧窮線(每天生活低過2美元)掛鉤,在政府致力除貧下,大馬今天的貧窮率不到5%。

不過,貧窮率的改善不意味大馬脫離了貧富懸殊的話題,因綜合各報告,大馬近年貧富懸殊情況未顯著改善,更在亞洲的前10名之內。

城鄉貧窮差距4.9倍

根據亞洲發展銀行,大馬處於貧窮率的人口比重,已自1990年的10%銳減至不到5%,但是,城鄉之間的貧窮率差距卻惡化至4.9倍!

大馬低於貧窮線的人口,自2004年的5.7%降低到2009年的3.8%;鄉區和城市的貧窮人口所佔比重,也各自11.9%和2.5%,縮減至8.4%和1.7%,惟若以平均人均收入或消費成長率來看,最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成長較最低收入家庭高。

依據世界銀行統計,2009年大馬基尼係數為0.462,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是亞洲財富分配最不均勻的國家之一,比較大馬官方數據為0.441。

2004至2009年期間,大馬20%低收入群收入佔總收入比由6.5%走低到4.5%;60%中間收入群佔總收入比,由48.8%下降至44%;20%高收入群佔總收入比,由44.8%上升至51.5%。

然而,近年大馬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有向高收入群傾斜的趨勢;中低收入群體佔總收入比例不斷降低。

15%階層掌握80%社會財富

國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大馬15%最富有的階層掌握了80%的社會財富,85%的社會大眾人均收入為1千623美元,兩個階層的收入相差高達22.7倍。

美國中央情報報告也顯示,大馬家庭收入分配非常不均,最富有的10%階級共把握了大馬逾30%的總收入,反觀,最底層的50%的家庭只把握了約20%總收入。

再依另一報告,即使大馬的貧窮率大減,但底層40%家庭的收入仍然很低,特別是鄉區的家庭,同時,頂層20%的大馬收入群的收入成長最強勁;底層40%家庭的平均收入成長緩慢,該趨勢自1990年以來就很明顯。

根據大馬統計局資料,大馬目前仍有約40%的家庭月均收入低過3千令吉,所以,即使2012年的人均收入達3萬令吉,在財富分配不均之下,可能仍有近半數的人,生活處於水深火熱的邊緣。

Kelly Services調查也反映,大馬薪酬自10年前以來並未出現顯著改變,過去10年大馬平均薪酬僅小幅上漲2至6%,其中34%就業人口收入更處於國家貧窮線的720令吉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大馬已是全球公認的典型“中等收入陷阱”國家之一,其中,收入分配結構失衡被視為禍首之一。收入分配結構失衡,更是大馬經濟增長一直無法成功從投資導向轉向消費導向的阻力。

收入分配不均
成經濟關鍵挑戰

“如果一個高收入國,最終只有40%人感到開心,高達60%的人無法成為高收入的一群,這樣的高收入國難對所有國人都有意義。”

大馬評估機構首席經濟學家姚金龍的話又是否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他眼裡,財富分配情況若無法令人滿意,大部份大馬人將無法分享到國家經濟進展的成果,長期而言將打擊社會流動性,導致大許多大馬人無法發揮所長,為國家作出貢獻。

因此,收入分配不均是大馬經濟的關鍵挑戰之一,而要解決這問題同樣是一大挑戰,因為在確保國民財富提高的同時,大馬也必須推動國民消費去支撐經濟成長,尤其面對當前的經濟劣勢。

他坦言,現實中,不是所有大馬人的收入成長皆能夠趕上通膨率,尤其大馬今天仍有高達60%的人,收入在3千令吉以下。

“若收入一直處於3千令吉以下,這些人很難感受到高收入。”他也提到,高家庭債務也可能壓制了國民的財富,尤其升息號角料在下半年響起將導致信貸成本走高。

他因而認為,政府在推動高收入國的同時,必須確保收入分配均勻,大力輔助低收入群並確保他們的收入隨著高收入國的方向提昇。

高生活成本壓力大

“大馬的貧窮率其實不到5%,因此,今天關鍵不再是貧窮人士,而是生活成本的隱憂,許多大馬人即使不在貧窮線下,卻無法擺脫高生活成本的壓力。”

大馬經濟研究院執行董事查卡利亞指出,大馬這幾年的GINI指數其實這都有走低的跡象,但依然被視為貧富嚴重懸殊的國家。

他坦言,這也是為何首相署經濟策劃單位(EPU)的報告雖顯示人民的收入改善,惟國民的生活素質卻未見提昇。

不過,資深經濟學家安東尼卻有另一番見解,他認為貧富懸殊是一個很多國家面對的問題,即使是今天的高收入國家亦難以避免。

“我們應該看,若和70及80年代比較,大馬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已大大改善,即使將來大馬步入高收入國,收入分配不均問題將依舊,只是,情況會好一點。”

欲達高收入國目標
勿走捷徑

“政府可以通過各種管道達到人均收入1萬5千美元的目標(經濟轉型計劃目標),以`捷徑’達到高收入國很容易,但我們必須問,目前的社會經濟政策是否對大馬達到發達經濟體適用?而成本又是甚麼?”

資本投資(ICAP,5108,主板封閉式基金組)董事經理陳鼎武語重心長地說:“除非大馬的生產力、效率和競爭力馬上矯正,否則,我對大馬的未來經濟不太樂觀……”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問,達到高收入國的GDP成長率是否能夠在長期間支撐?”

他指出,若政府無法改革經濟,在2020年前邁向高收入國的目標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那可能是少數人的收入增加,多數人仍在低收入中掙扎。

“那只是數字遊戲,高收入國,可以是1%的人擁有大部份的財富,但其他人依然在水深火熱中。”

“為何我對大馬要達到高收入國的目標感到擔憂?因為,其實除高收入,大馬屆時也必須晉升為先進國家……”

查卡利亞直言:“sustainable(永續)、inclusive(全面)、high income(高收入),但大馬重視的,似乎只是收入的數字遊戲,忘了另兩個關鍵因素。”

他以正值經濟改革的中國為例,中國同樣具備了高收入國的條件,但另兩個元素可能未平衡。

高收入國非發達國

他進一步分析,單以收入來看,大馬當然可以達到高收入國,然而,這絕對不是所謂的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的條件是,收入分配需均勻、社會架構要持續和全面。

“大馬的貧窮率已大大改善,在後兩項雖取得改善,但卻不明顯。”

他坦言,高收入國也可以分為發達和不發達,不發達的高收入國,就是只專注收入,忽略了其他經濟問題的高收入國。

這也難怪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弗雷里克桑德不忘提醒,大馬中期內雖擁有潛能成為高收入國,然而仍需加把勁改革經濟結構。

通膨為最大隱憂

“即使高收入國的收入和經濟目標能夠達成,無法控制通膨是我對大馬邁向高收入國的最大隱憂。”

興業研究資深經濟學家白文春直言,通膨將影響民眾的購買力,像以前,月入3千至4千令吉是高收入者,但今天這群人士,反而是需要輔助的一群。

“以人均收入基準來看,大馬無疑能夠邁向高收入國,但重點在於政府能否控制通膨壓力。”

姚金龍也粗略估計,今天,家庭平均收入若低過5千令吉,仍是中等收入者;安東尼則說,在城市中,只要月入低過3千令吉,都被視為“窮人”,高收入可能需至少月入4千至5千令吉。

白文春分析,儘管官方通膨不過是約2%,但真正的通膨可能已達8%,步伐明顯跑得比薪酬和經濟成長還要快!

統計局資料顯示,官方通膨率雖在低單位數擺動,但大馬2009/2010年家庭平均每月開銷,其實已自2004/2005年的1千953令吉成長了12.1%至2千190令吉,增速遠快於薪資漲幅。

2015年整體通膨恐破4%

更受關注的是,政府9月削減燃料津貼,引爆柴米油鹽紛紛喊漲,第一波通膨效應未解,電費1月漲15%,也已掀起第二波的物價膨脹風,若6%的消費稅於2015年4月1日開跑,2015的整體通膨率恐飆破4%,創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以致薪酬成長步伐是否僅足以覆蓋通膨率,成了更多大馬人的疑問。

結語:

有人說一國的經濟成長若讓人民有強烈的感受,代表一國的經濟很可能泡沫化;若一國的經濟成長只有相對極少數人有強烈感受,代表貧富不均;如果人民對經濟沒有甚麼感受,代表這個經濟穩定成長。

大馬究竟處於哪個階段?彷彿也有所不盡的落寞,而說到高收入國的落寞,大家難免會聯想到大馬一直陷入的中等收入瓶頸,因為那正是大馬走向真正高收入國的關鍵挑戰。

(星洲日報/財經‧報道:陳曉雯)

高收入國不是夢?“漲”勢洶洶‧高收入國路茫茫

高收入國不是夢?高收入vs高物價

高收入國不是夢?大馬貧富差距‧亞洲第二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