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股市總有一個說法是:散戶鬥不過大戶,大戶打不敗機構,而機構又無法戰勝國際大咖。然而,這句話可能會漸漸改變成:他們全部都贏不了電腦?
只要有一台電腦在手,通過目前越來越受落的“高頻交易”,就能讓一隻股票或一個股市“翻天覆地”,毫無任何基本面或趨勢可言。
在大馬股市,這種交易或許還未臻成熟,但卻已有漸熱的跡象,如何才能掌握高頻交易的脈絡,或許不得不從揭開其神秘面紗開始著手,而這也是往後戰勝股市不可不知的秘訣。
何謂高頻交易?
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HFT)是一種電子化的高速交易模式,交易商透過先進科技設備,從極短暫的市場變化中找尋價差利潤,雖然每次交易利潤甚薄,可由於交易商連續不斷大量買賣股票,因此有可能在總結利潤時取得不錯回報。
高頻交易下,交易商利用超級電腦,高速綜合及分析市場訊息數據,同時使用精密演算法在短時間內處理數千宗交易,這種交易模式,在西方先進市場相當盛行。
美股五成交易量為高頻交易
根據市場推算,美國股市目前有約50%交易量,來自高頻交易員之手,2009年顛峰期時,這數據甚至一度上探70%,是高頻交易最活躍的股市;馬股方面,行內人士估計高頻交易目前佔馬股總成交量約10%。
備受爭議
高頻交易是一種極受爭議的交易模式,許多專業人士質疑高頻交易有剝削市場的嫌疑,因交易商可能利用一些市場無法獲取的數據和資訊來從事高頻交易(因許多高頻交易商同時是證券行),如證券行客戶的交易策略,也可能利用超級電腦,在下單時享有速度上的優勢,甚至隨意“造市”,將一般投資者陷於不利處境。
由於從事高頻交易涉及大量科技開銷,往往只有那些財大氣粗的投資機構有能力負擔,因此,一些批評者也認為高頻交易系統已演變成金融大鱷欺壓投資散戶的工具。
不過,高頻交易商卻普遍否認這種指責,強調高頻交易能提高市場流通率,強化反映效率,同時壓低股票交易成本,而一些新興股市監管局對這些“優點”亦頗為受落,如新加坡和大馬交易所,紛紛對高頻交易時代表示歡迎。
是否違法?
高頻交易始終乃新崛起交易模式,故監管局常會發現沒有合適的條例可用於判斷高頻交易是否違法,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執法機構至今對高頻交易毫無辦法,正是最佳寫照。
由於缺乏合適條例,監管局經常只能從內幕交易、擾亂市場秩序或操縱市場角度來調查高頻交易是否違法,而這些努力又往往以失敗收場,鮮少發生高頻交易商成功遭定罪的例子,足見只要高頻交易仍有利可圖,這種交易模式就難有停止的一天。
高頻交易簡史
●1998年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授權允許電子交易,為電子化高頻交易舖平了道路,當時的電腦交易速度比人類快上1000倍。
●2000年
高頻交易占美股總交易量不足10%。
●2005年
高頻交易比重迅速上升至35%。
●2010年
高頻交易進一步上升至56%。
同年5月6日,計算機程序錯誤發出的交易信號導致美股出現41億令吉賣盤,道指瞬間狂挫千點,近1兆美元市值蒸發,之後再迅速回升,這一切發生在20分鐘內,SEC和CFTC經調查後將此歸咎於高頻交易公司。
●2011年
納米技術大行其道,一家名為Fixnetix的公司開發的芯片,讓股票交易可在幾納秒內完成。
注:1納秒=0.000000001秒
●2012年
高頻交易霸佔美股70%成交量,高頻交易公司投資數億資金研發任何可以提高交易速度的技術,有公司狂花3億美元鋪設專用跨大西洋光纜,目的只為將紐約與倫敦之間的數據傳輸縮短0.0006秒。
同年6月,實時社交媒體數據公司Datamir獲得3千萬美元C輪融資,利用極複雜的算法,從Twitter海量數據中識別出有價值的信息,為投資者提供比傳統媒體更快的消息來源。
同年8月,最大高頻交易公司――騎士資本,因程序錯誤而瘋狂買入4億股股票,並因此猛虧4億6千萬美元,次年又被SEC罰款1千200萬美元,最終慘遭收購。
●2013年
經濟學家開始對高頻交易的風險展開激烈辯論,有人認為高頻交易可促進流通性,亦有人認為高頻交易公司可利用不公平優勢剝削市場。
同年9月,意大利成為首個對高頻交易徵稅的國家,若買入某股後不足半秒就拋售,將被徵收額外0.02%稅收。
●2014年
美國SEC、CFTC和FBI對高頻交易展開調查,審查高頻交易商是否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搶先在機構投資者前進場,甚至是利用電腦算法的高頻交易,也可能被以電信欺詐、證券欺詐和內幕交易等罪名被起訴。
“股神”巴菲特禁止旗下商業資訊供應商Business Wire向高頻交易公司提供收費服務,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引起關注的新書《快閃男孩》
不久前,美國知名財經作家麥克盧易斯撰寫了一本有關高頻交易的新書――《快閃男孩:華爾街的叛變》,內容直斥高頻交易令美國股市變得愈來愈不公平,令大型交易商佔盡散戶便宜。
麥克在書中不僅大肆抨擊高頻交易,點出各種不公之處,亦詳細解釋了高頻交易商如何透過資訊優勢來佔投資者便宜,引起熱烈迴響,監管局亦蒙受更沉重壓力。
麥克亦警告,容許高頻交易繼續存在,所有美股的投資者均是輸家,就只有受惠於龐大交易量的證券交易所、掌握廣大投資者資訊的投資銀行和高頻交易商,將成為贏家。
Virtu金融“一敗”交易商
高頻交易本身是否違法尚待討論,惟不能否認的是,確實有不少高頻交易商成功寫下幾乎“百戰百勝”的戰績,如原本打算上市美股、卻因高頻交易爭議而延後的Virtu金融(VF)。
VF是由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前主席維奧拉創辦的大型高頻交易商公司;根據其IPO申請資料,VF是全球210個交易所逾萬種證券的幕後莊家之一,去年總收入達6億6千400萬美元,淨利則達1億8千萬美元。
令人吃驚的是,在2008至2013年的1千238個交易日里,VF僅曾經歷過1天虧損,幾乎攻無不刻,令投資者不禁起疑。
因此,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如今正調查高頻交易商是否可能享有特殊好處,VF亦在調查名單內,儘管該公司聲稱自己沒有犯法,卻補充無法預計調查結果。
攻陷馬股?
行內消息透露,高頻交易的可觀利潤,加上難以管制,吸引一些本地金融機構對高頻交易躍躍欲試,可成本及科技因素一直是最大阻礙。
“據個人所知,不少本地投行已擁有高頻交易技術,只是礙於國內交易傭金架構對高頻交易不利,所以一直無法取得太大突破。”
他解釋,本地股票交易,每次都會附帶0.1%印花稅和0.03%結算費,一買一賣,就大約得繳付股票價值的0.26%,這尚未將證券行交易傭金納入計算。
由於高頻交易商每次進場僅放眼極薄的利潤,交易成本偏高自然不利於高頻交易。
“不過,這不代表高頻交易在國內無利可圖,因高頻交易商的最主要競爭對手,正是其他高頻交易商,在國內高頻交易滲透率尚不算高的情況下,交易商競爭成本自然相對較低,這令高頻交易仍然有利可圖。”
無論如何,他預見在現有傭金制度下,高頻交易在國內的發展空間始終有侷限,因為在達到某個飽和水平後,高頻交易必然難再圖利。
對一般投資者的影響
股票經紀認為,主要放眼短期微小股價變化的高頻交易,對那些長期投資者影響不大,惟相信將導致一般投機者處於更不利的位置。
“高頻交易商掌握精密科技設備,不需半秒即可完成下單,甚至可利用技術指標營造買賣訊號,自行造市,吸引投機者參與交易;從各家高頻交易商戰績來看,一般投資者似乎全然無法匹敵。”
他直言,高頻交易確實能促進市場流通量,強化市場效率,但在欠缺管制與監督的情況下,高頻交易的潛在危害卻更驚人。
“尤其若高頻交易商確實享有資訊優勢時,一般投機者就更加難以獲利,因各種消息將第一時間被告頻交易商反映到股價上;如果涉及內幕消息,情況將更糟。”
為此,他建議交易所最好對高頻交易保持謹慎態度,三思而後行。
驅動盤整?
Murasaki創辦人兼董事經理劉友仁較早前撰文指出,高頻交易員的出現,加上由智能機器設定的程序交易,如今的大部份成交量可說是由“它們”控制,因此,由游資驅動的盤整或即將到來。
2010年5月6日,當希臘發生動亂之際,市場莊家不能以40倍槓桿入貨,甚至必須停止買入。
當一天交易即將結束時,一個巨大的賣出指令進來,市場莊家停手,價格便大幅盤跌。
游資在瞬間枯竭,市場進入無法控制的暴跌,觸發一般公眾恐慌性的止損賣盤以及情緒失控的拋售。(因他們看到市場崩潰和希臘爆發騷亂,以為大事發生了,快快拋售一切!)在沒有市場莊家支持下,有秩序地拋售演變成一個瘋狂的崩盤。
現在,隨市場大莊家的交易量一路下滑,類似的情況可能會再次發生。如果游資蒸發,一般投資大眾會更加急於出售。
“我們必須關注這一點,因為接下來的回調可能更像是1929年或是1987年的股市崩潰,而不是在2008年漸進的`骨牌崩潰’。”
這只因美國的股市以及很多世界各地的主要市場自2008年以來都陸續創下新高,不過,這不意味他們已經處理好結構上的問題,也不表示他們是穩定的。
考慮到這一點,希望投資者要注意到市場不斷變化的結構,而不是盲目的跳進去。(星洲日報/投資致富‧4月精彩‧文: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