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企業接班學問深‧大馬華商新一代‧承先啟後創新局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10 Aug 2014, 09:46 PM

2014-08-10 19:00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句話出自去年一部人氣韓劇《繼承者們》,表達的是要繼承企業王國者,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正貼切地反映了企業接班人面對的挑戰和壓力。

 

  • 出席企業接班人對話會的代表,李耀祖(前排左起)、吳逸平、蔡少傑、宋永康(後排左起)、胡漢林、李有全、黃和平及陳圓鳳。

企業接班向來是經營管理的發燒議題,尤其是對家族企業而言,如何挑選和栽培適當的接班人,並讓年輕一代順利接棒,將是企業“香火”能否延續及更為鼎盛的決定性關鍵。

 

至於大馬華裔企業新一代接班人又如何看待這個課題,他們接班前做了甚麼準備,向前輩學習到甚麼,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動家族事業攀向更高峰?

 

隆雪中總配合110週年紀念特刊舉辦了一場企業接班人對談,且讓我們聽聽這些企業新掌門人的見解和感受。這場對談的主持人為隆雪中總青年組主任/多美集團(TOMEI,7230,主板消費品組)董事經理拿督吳逸平。

 

主講人之一的胡漢林在出席企業接班人對話後,於今年6月不幸去世,一場精彩的企業接班人對話,成為他的最後證言。

 

對話者背景:

 

拿督吳逸平:擁有美國愛荷華大學金融碩士學位,自畢業後就投入多美公司服務。

拿督李耀祖:畢業自英國KING'S COLLEGE法律系,曾在我國總檢察署及司法部任職。

蔡少傑博士: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航太工程博士,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多年。近年回流協助父親打理農業肥料及進口飼料和原料生意。

宋永康:畢業自加拿大Carleton大學經濟學系。自小就跟隨父輩參與家族生意,畢業後全身投入其中。

李有全:畢業於澳洲RMIT大學電力工程系且是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F AInstitute,USA)的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現為資訊科技及金融業的專才。

胡漢林:畢業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商科系,在家族事業中擔綱要職,其父拿督胡萬乾及伯父胡萬鐸皆是一方名人。

 

接班前的準備工夫:
先瞭解企業文化

IOI集團(IOICORP,1961,主板種植組)是一家大集團,拿督李耀祖在接班之前,做了甚麼準備?

 

李耀祖回憶道,他還沒有加入IOI之前,曾經在政府部門服務了4年。當他進入公司的時候,還是一個新人。他是在1994年進入IOI,當時IOI的規模還不是很大。

 

“當我進入公司後,我主要先瞭解公司的業務情況,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瞭解公司的企業文化。我父親(丹斯里李深靜)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已經為公司建立了一套企業文化。”

 

“我覺得很多新的接班人,企業的第二代,他們剛讀完大學不久,積累了一些學問,進入公司就很想做出一些改變,像擴大發展,卻忽略和忘記了公司還有一套運行多年的企業文化。實際上,我們要有一些很完善的步驟和方法,英文叫`CHANGE MANAGEMENT’,才可以做出改變。”

 

他指出,瞭解公司企業文化很重要,而且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掌握。當你真正掌握企業文化之後,如果要做出改變,一定要經過很仔細的觀察。

 

你所期望的公司新方向是否可行,有了適當的指導後,有些既有的員工可以接受新的方向。如果現有的不能接受,那就要從外面引進新員工。

 

至於如果員工不接受改變,要怎麼說服和改變他們?李耀祖表示,大致上並沒有問題,因為營運方針沒有很大的改變,相對來說,該公司的轉型並不是太激烈,雖然還是有新的管理技巧和新的風格,但是,對既有的員工來講大致上還是可以接受。

 

至於宋永康則指出,“我們的家族生意,從我爺爺到現在,是第三代了。我讀完大學後就加入公司,從頭學起。我們公司比較保守,父親(宋兆棠)比較保守,我加入就按部就班做事情,沒有太大的改變。”

 

“我是1987年加入公司,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準備,我從小就知道要繼承家族的生意。沒有其他的選擇……。”(眾笑)

 

胡漢林:與成員溝通很重要

胡漢林情況較特別,他的家族企業成員很多,接班的候選人也很多,不一定是他,他能做的就是要更加努力準備,是不是接班人不是最重要的,做好本份更重要。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情緒管理和耐性很重要,還有就是家庭成員的溝通很重要,彼此理念多少會有出入,溝通很重要。自己想要做的未必可以做得到,做不到也不要氣餒。我覺得做好本份最重要。”胡漢林說道。

李有全對於企業文化的問題,也有很深的感受。

 

他表示,剛離開大學的學生滿腦子想著要創新,改變現有狀況,但更必須想到改革創新以後的後果是甚麼。他們需要更多的社會經驗,企業見識。在做出改變之前,瞭解企業文化的重點。

 

蔡少傑也認同李耀祖提到的企業文化,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很多時候,員工對新老闆有恐懼感,擔心新人新作風會影響自己的前途。所以,我們首先要保留舊的文化,安撫在職的員工,第二,就要尋找新的商機。

 

“在最近十年來,東南亞經濟成長很快,市場轉變和各方面的轉變都很激烈,10年前很穩定的東西現在起落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怎麼管理公司?我覺得還是要不斷學習,不斷向長輩學習。我認為,我們就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尋找新的商機。”

 

要接班就該讀商學系?

不少企業領導人為了讓孩子接班,會刻意安排孩子選讀的科系,本地企業的新一代是否也面對這種情況?

胡漢林表示,他是讀商業的,這是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有安排他們接班家族事業,理所當然大學就讀商業課程,這也是接班的安排。

 

但是,他指出,不久前,他跟幾個同學見面,談到這個問題,他們也是企業的接班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認為:做生意不一定要讀商業,因為商業是給經理人讀的,主要是教你如何規避風險。

 

“我覺得,我的上一代和我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很有企業家精神,這是我沒有的,這種精神也是在商科裡面讀不到的。商科教你如何規避和管理,及不要冒險,這和創業及經營理念有很大的衝突。讀商科反而會比較保守,我比我的父親還保守,我會想到要守著,而他比我還有衝勁。”

 

宋永康表示,“如果要接班生意,讀商學系比較適合,但是,我讀的是經濟和數學,因為我對數學比較有興趣。我父親(宋兆棠)讓我到加拿大讀書是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只留在馬來西亞眼界是很有限的。”

吳逸平也提出,“大學讀甚麼重要嗎?我覺得應該是讀你有興趣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很多人讀了商科也沒有從商,讀法律也沒有做律師。”

 

吳逸平在小學三年級就到新加坡讀書,他相信,父母的出發點是要給他不同的學習機會。

 

“我父親(丹斯里吳德芳)從小就跟我講,讀大學是要訓練你的頭腦,你的成績可能很好,但是,你是不是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不是有領導力?這些都不是讀書讀回來的,是你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能力。來到我們的下一代,我覺得讀甚麼都可以。”

 

蔡少傑也覺得,讀甚麼並不重要。他在美國18年,讀航太工程,從來沒有想過要繼承父親的生意。後來,父親年紀大了,要求他回來,沒辦法他就回來了。

 

“我們在任何環境下,都要有學習的心態。大學最重要的作用是訓練我們的頭腦,應付未來的難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我們念工程的,都是在解決問題。”

 

他指出,在接班之後,在生意上也碰到問題,他應用之前學習到的知識嘗試解決,如果不能,就要用新的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抱著不斷學習的心態面對新的問題。中文的“學問”,是指要學習,要問,不懂的就問長輩。

 

向父輩偷師

企業領導人為了栽培後代接班,往往會很早就安排孩子在身邊學習,讓這些企業少主從小就接觸該門生意,每日耳濡目染,不知不覺的就受到影響,培養起興趣,掌握重要的知識和人脈。

 

吳逸平就指出,他從小跟父親去談生意,不然就跟他到店裡去,“公司很多老員工是看著我長大的”。

 

“跟長輩,跟父親出去NETWORKING的時候,聽他們交談,我們就在旁邊偷師。”

 

他指出,“我跟著父親學做事,他建立的公司企業文化就是勤儉。而且,信用很重要。因為我們的行業訂貨就是靠電話溝通,所以,我從小就認識到,勤儉和信用非常重要。”

 

“同時,跟著父親一起參與接待,從不同人士的交談中,瞭解到不同行業處理問題的手法,聽他們講擴展生意的方法,從中學習和啟發,融會貫通後再創新,落實在自己的行業內。”

 

李耀祖也是從小就跟著父親去油棕園,也去看工程。

 

他表示,“從小父親就帶我接觸公司的業務,有時也跟著他見生意夥伴,有時他一些比較重要的飯局,我偶爾也會出席。所以自然而然,不只是對業務,對一些人物也有一些瞭解。”

 

“聽長輩們談的生意,關於各種數字,關於怎樣發展,當時的年紀聽了覺得很新奇,也很欽佩他們的能力。自然而然心裡也會想,以後長大了要向他們看齊。”

 

宋永康指出,“我父親很早就參與商會,我大學畢業回來上班後也經常跟他一起到商會開會,我記得多數是晚上的時間。就這樣接觸了很多大老闆,加上那時候我們公司也做很多中國貨,經常有中國代表團來,我也經常跟去吃飯,從這些前輩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另外一方面,在2005年,有個朋友介紹他參加一個組織叫ENTREPRENUER ORGANIZATION(PO),是一個美國的國際組織,幫助企業家發展生意,從中他學到很多東西。PO每年都有很多國際會議,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的企業家,是很好的學習平台。

 

注入新觀念
推動國際化

當企業少主進入公司一段時間,跟父親,跟長輩們或是公司的元老們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應該怎樣做得更好?如何讓事業發展得更出色?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實踐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開創新格局?且聽李耀祖娓娓道來。

 

李耀祖表示,當他1994年加入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瞭解公司的企業文化之後,1995年就提出公司新的企業方向和願景,及新的核心價值觀。內容涵蓋了公司過去20年的運作方式和舊的價值觀,那是他父親建立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當中有一些也是老員工的價值觀。

 

“我綜合了舊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再推出新的企業文化,加入一些自己的新思想,包括企業永續經營及企業社會責任。當時,很多人還沒有注重這兩點,我就已經把這些元素設定進公司的新願景和新價值觀裡面,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他指出,這種做法有一個好處,就是明明白白的寫出來,一切就變得很具體,過去大家只是心裡清楚。

當時,他也安排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大家交換意見。大家也認識到,如果公司要再持續成長20年,需要注入新的價值觀。現在,經過20年的時間,公司上下還是在執行這一套價值觀,追隨這套願景,也為公司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

 

“今天IOI集團是馬來西亞比較國際化的企業,10年前,我們收購了歐洲的公司,在荷蘭和美國都有工廠。當時,我們就面對一個新的挑戰,如何管理多元化的國際公司?”

 

李耀祖表示,這些員工來自15個不同國家,因此要先瞭解他們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方式,畢竟他們是來自先進國家,管理方式也不同。瞭解他們之後,一方面要迎合他們,一方面,IOI集團身為母公司,也要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和願景及核心價值。這麼一來,也就把之前定制的價值觀和願景用上了。

 

“建立公司願景和價值觀的確是很重要的,而如果牽涉到國際化的問題,要管理外國公司,我想,可能就需要我們這些第二代或是第三代來推動,因為我們在外國留學生活,比較瞭解外國人的想法,比較容易融合外國人的想法。”

 

結語:

隨著全球化與資訊革命時代到來,企業競爭更為激烈,行業市場疆界也日趨模糊,企業不能再固守一方故步自封,而企業新生代普遍都受過良好教育,將能夠比上一輩更具有國際視野和前瞻性的思維如企業社會責任及環保觀念,從而打造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帶動企業邁向國際高標竿的營運方式,再創企業高峰。(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整理:李勇堅)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99900?tid=6#ixzz39zqy27os 

 

Related Stocks
Market Buzz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