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通膨‧下輪金融風暴元兇?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09 Nov 2014, 10:00 PM

 

2014-11-09 19:23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佈申請破產保護,為隨即而來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拉開序幕。轉眼間,6年時間已經過去,全球經濟與金融條件目前又處於甚麼樣的狀況呢?與6年前相比,今天的各國政府與金融機構是否已經吸取了過去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教訓?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大衰退以來,全球多國政府不斷陸續向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企圖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改善市場的流動性。

 

然而,在長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下,全球資產價格持續不合理地飆升;信貸風險也逐漸再嶄露頭角,全球無論是家債、國債都比2008年前的情況更嚴重;還有揮之不去的失業問題以及地緣政治危機。從種種跡象來看,下一場金融危機似乎已離我們不遠。

在首要領導基金會(Perdana Leadership Foundation)所主辦的第六屆首席執行員論壇上,市場專家普遍上都給出一個結論:金融危機將會再次捲土重來!只不過是時間與衝擊的問題而已。

既然如此,投資者與企業要如何應付這場來臨的風暴呢?大馬又是否已經對此作好準備?《投資致富》本期將作出詳細報道。

 

綜觀金融歷史,人類共經歷過6次的全球性大型危機,即1792年美國金融危機;1825年英國股市恐慌;1857年金融危機;1907年大恐慌;1929年大蕭條;以及剛過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前國行副總裁丹斯里林西彥在該論壇上指出,市場可從過去這6次的金融危機中吸取到3個教訓:金融體系甚少不存在漏洞、“大到不能倒”的問題持續存在以及如何將風險回歸予私人領域。

 

回顧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其中一個弱點,便是來自於美國高企的債務,最終引發房市泡沫。

 

然而,6年過去了,目前全球金融體系的情況似乎沒有獲得太大的改善。新豐尼生活(SYMLIFE,1538,主板產業組)執行主席丹斯里阿茲曼雅哈耶透露,全球債務在截至2013年為止已經超越了100兆美元,而當中有超過半數來自於全球各國的公債,高達54兆美元,甚至比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前的水平還要高。

 

公私都曝露高桿槓的風險中

這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情況有所不同。當時雖然私人領域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與弱點,但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基本上都相當穩健,而現在的情況卻是公私雙方都曝露於高桿槓的風險中。

 

更令人擔憂的是,阿茲曼雅哈耶指稱全球各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每年達到約4兆美元,因此全球公債水平預計將會在未來繼續攀升。

 

安永(EY)亞太區金融服務資深合夥人博爾森對此抱持相似的看法,並稱目前“大到不能倒”的不再侷限於各大銀行,反而是各國政府及中行。

 

“作為例子,中國持有巨量的美國政府債券、日本債券、歐元區債券等。當中國經濟陷入危機之際,你認為只有中國本身受到影響嗎?”他相信如今銀行領域所暴露的風險已經不高,但相反的是中行的處境卻岌岌可危。

 

安永大馬區合夥主管拿督阿都拉夫便直言,綜觀目前的全球課題,共有8個導火線有可能成為引發下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元凶,包括股市泡沫、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能源危機、新房市泡沫、企業倒閉、地緣政治危機、貧窮危機以及由量化寬鬆以及惡性通膨所引發的現金危機。

 

阿茲曼雅哈耶也認為,通膨是引爆下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潛在導火線。他指出,考慮到目前美國的公債過於龐大,美國在無法償還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通過違約、緊縮、通膨等方案來降低債務水平,而他相信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還是通膨。

 

阿茲曼雅哈耶舉例,美國在1946年期間的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共高達108.6%,隨後在近10年的高通膨下降低了約40%。

 

有鑑於現今美國的公債共有約50%是由外國債權人所持有,因此在通膨風險的衝擊下,債權人或因喪失信心而大幅拋售美債,進而導致金融市場崩潰。

 

全球失業人口逐年上攀

與此同時,雖然在全球政府積極刺激經濟增長的努力下,全球就業市場已從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中逐漸改善,但全球失業人口還是從2012年開始逐年上攀,並於2013年超越2億人的水平,未來4年亦相信會繼續惡化下去。

 

總結而言,林西彥認為雖然已經距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長達6年時間,但金融體系要真正脫離危機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他相信來臨全球將會陸續發生許多中至小型的危機,而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的風險則會持續籠罩著全球。

 

金融體系比2008年風暴前
更缺乏應急工具

更糟糕的是,大馬策略及國際研究院(ISIS)副首席執行員黃正明認為現今的金融體系比2008年風暴前更缺乏應急工具。除了較6年前更高的債務水平以外,目前全球的利率水平處於低水平,而且貨幣政策普遍寬鬆,導致當下一輪金融危機發生時,各國或已沒有空間再進一步降息來刺激經濟增長。

 

“無論如何,現今整體的狀況也並非一面倒都是利空因素,好消息是全球經濟火車頭正在轉移中。”阿茲曼雅哈耶指出,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將會在未來支撐全球一定程度的增長,進而降低金融危機爆發後所引發的衝擊。

 

他表示,全球共407個新興城市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預計會從2007年時僅有的16%,到2025年大幅提高至44%。同時,中國與印度的中產階層預計會在2025年達到10億人的人數,顯示出新興經濟體逐漸壯大的趨勢,有望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救命稻草。

 

企業須強化本身對金融危機防護

綜合各路專家的意見後,可見下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的降臨已經是必然的事情,而如今的問題應該是:大馬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這場風暴呢?

 

阿都拉夫依據安永的一項調查結果指出,從經常賬戶、公債、外債、通膨、信貸增長、進口覆蓋以及貨幣走勢7個角度來看,大馬在一眾快速成長市場(RGM)中屬於最低風險群之一。無論如何,他還是提醒大馬還是需在公債、外債、通膨、信貸增長及貨幣走勢方面多加關注。

 

國庫控股研究院(KRiS)董事經理拿督查倫莫札尼表示,在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大馬基本上已經吸取了一定的教訓,包括不過度依賴外債、加強國內的銀行體系以及改善企業治理水平。

 

查倫莫札尼相信,以大馬現今的條件來看,絕對有能力應付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問題是,危機永遠都是無法預測的,我們無法預知下一輪出現的新挑戰是甚麼,所以也更難去避免它。”

從亞洲的宏觀角度來看,阿茲曼雅哈耶亦表示整體亞洲目前的資產負債表其實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夕來得更為健康。“雖然我們不懂下一輪的金融危機會在何時爆發,但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將大馬置放於一個更有利的位置中。”

 

他透露,大馬必須從5方面強化本身對金融危機的防護:

第一,避免來自信貸寬鬆的誘惑以及影子銀行的泛藍;

第二,政府針對性的開銷以降低公債水平;

第三,鞏固國際儲備金;

第四,社會結構的改革;

以及第五,解決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包括同等的機會、適當的稅務架構等。

 

應整合津貼補助金

此外,黃正明認為大馬目前缺乏“公共韌性”(Public Resilience),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政府長年來對企業過於呵護,因此只能傾向於從家庭下手以增加收入。他建議政府將現有的津貼與補助金進行整合,從而為國內低收入群體建立一道社會安全網。

 

查倫莫札尼對此抱持贊同的態度,特別是針對收入不平等的課題上。他以美國作為例子,收入最低的95%美國公民傾向於通過貸款來消費,因此一旦政府收緊貸款條例,或消費者停止借貸,整個經濟將會因此而停滯下來。

 

另一個必須留意的風險,在於大馬過於依賴油氣收入此單一的項目。大馬評估機構(MARC)首席經濟學家諾札希迪表示,大馬便是基於上述原因而在去年被評級機構惠譽(Fitch)下調主權信貸評級,因此建議政府必須加強其它的收入來源,以減輕對油氣領域的依賴程度。

 

趁低累積資產

面對潛在的全球金融危機風險,國家擔保基金(Danajamin)莫哈默納茲里表示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是對貨幣風險、利率風險和大眾商品價格風險進行對衝,只不過在現實中還是較難以合理的價格來對衝,因此關鍵還是需要在資產與負債間取得良好的平衡,而擁有充裕的現金除了有助企業渡過危機以外,也可讓企業在市道低迷時趁低累積資產。

 

他同時建議大馬企業可通過出口及增設分行的方式,將業務擴張至區域市場,以降低國內環境的營運風險。

 

對此,博爾森相信即將來臨的東盟經濟共同體(AEC)將會是有利於大馬企業對抗潛在風暴的因素之一。該協議將對區域內的貿易注入更多的活力,是企業增長的一大推動力。

 

野村(Nomura)大馬資產管理董事經理諾雷甄娜表示,大馬企業必須意識到如今所面對的競爭不再侷限於國內而已,而是一個跨國界的區域市場。有鑑於此,如何提高競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將會是大馬企業需完成的功課。

 

對個人而言,諾雷甄娜則建議民眾致力於開源節流,若能力可及的話確保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投資,並且多元化本身的投資組合。

 

企業應對危機5C

危機處理,永遠是所有企業管理層必修的一門課,只因企業時時刻刻都有可能陷入未知的危機中。而企業能否從危機中存活下來,往往就取決於管理層如何應對危機。

 

捷運公司(MRT Corp)首席執行員拿督威拉阿茲哈便就此提出5C來應對危機。值得一提的是,捷運公司早前便陷入一場危機,因工程意外導致3名工人身亡,面臨群眾的壓力與指責。

 

1.面對現實(Confront Reality)

儘管人們都在盡可能避免危機的發生,但並不代表在危機發生時加以否認,逃避眼前的事實。

當危機降臨之際,最關鍵的還是企業必須勇於面對現實,承認危機的存在。只有在承認危機過後,管理層才能夠進一步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包括在短期存活與長期增長間尋找平衡點、重新對旗下業務作出評估等等。

除了在下一輪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面對現實,大馬企業也應該醒覺瞭解如今市場爆發金融危機的潛在風險,並從現在開始作出適當的準備,未雨綢繆,方可在危機真正出現時生存下來。

 

2.創意(Creativity)

在確認了危機的存在後,企業接下來的應對動作,講求的將是創意,比如在產品上發揮創意,推出革命性的創新產品,亦或在生產過程下手,以創意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擁有強韌靈活性的企業,普遍上將會較臃腫呆板的企業更能夠承受危機的衝擊,皆因高靈活性的企業更能夠因應不同的環境而作出改變,甚至有能力在艱難的環境下也創造出價值,把“危”轉為“機”。

 

3.勇氣(Courage)

每當危機出現,所有眼光都將會移到管理層身上。在承受著龐大壓力的當兒,管理層又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作出可能引起爭議的決定,並勇於承擔該決定所帶來的後果呢?

對此,威拉阿茲哈便直言:“當危機降臨時,無法作出任何決定,比作出錯誤的決定來得更糟糕。”

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企業可能必須作出某些犧牲,譬如擱置某些核心發展計劃、或脫售某些資產。若能夠壯士斷臂,果斷地作出適當的犧牲,除了可加強企業存活下來的幾率,在市場好轉時也更易於企業的復甦。

 

4.溝通(Communication)

在一家企業面對危機時,那並不只是管理層的課題而已,而是需要企業上下所有人齊心協力一同跨越。因此,良好且有效率的溝通,以便所有階層的僱員都能夠清楚瞭解所面臨的危機狀況,也是關鍵之一。

除了保持透明度以外,管理層也需通過適當的溝通,消除眾人對危機的恐懼感,並且鼓舞內部全體所有人的士氣,一同跨越眼前的危機。

在眾人都清楚瞭解企業所面臨的危機狀況,並做好準備一同渡過難關之際,威拉阿茲哈表示管理層也應該讓員工們知道企業對他們的預期,藉此而讓他們瞭解在這段時期內應該達成的事。

 

5.贏得並保留客戶(Customer Acquisition & Retention)

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企業旗下的客戶或會被事件所影響,進而對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抱持觀望態度。在這情況之下,企業對外的首要任務便是專注於留住原有的客戶群,盡可能降低客戶的流失量。

“謹慎且以客戶為主的市場營銷、銷售及分銷策略,是至關重要的。”威拉阿茲哈指出。

除了保留原有的客戶群以外,企業也能夠趁著金融危機的出現,奪取較弱同行對手的市場份額,從危機中尋找機會。(星洲日報/投資致富‧大師論壇‧文:孔令堯)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105065?tid=8#ixzz3Ia0PvWW9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