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精明投保‧不怕一病“債”起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03 May 2015, 10:51 PM

 

2015-05-03 19:00

  •  

面對緊急病症或意外受傷時,你是否有能力承擔高昂的醫藥費?持有的醫藥卡是否物有所值,符合真正的需求呢?

 

  • 面對醫藥費日趨上漲、疾病年輕化及人口老化問題,你準備好應對醫療開銷這個隱形財務殺手了嗎?

如今醫藥開銷名列三甲,意外成為大馬人債台高築的劊子手之一,一再突顯“慎選慎買”醫藥保險的重要性。

 

面對醫藥費日趨上漲、疾病年輕化及人口老化問題,你準備好應對醫療開銷這個隱形財務殺手了嗎?

 

“病”債高築敲警鐘

信貸諮詢與債務管理機構(AKPK)最新數據顯示,參與債務重組的人當中,15%的人因高昂醫藥費而舉債,比例與生意失敗者相距不遠,由此可見,全面的醫藥規劃對個人財務的重要性,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理財師楊詠俊受訪時表示,當家庭成員生重病或罹患癌症,很多人都會傾家蕩產的為其尋求醫治方案,故為了籌措醫藥費導致家庭瞬間變窮已不是新鮮事。

“醫療費用每年都增長,國內醫藥費研究顯示,無論經濟狀況好或壞,過去10年大馬的醫藥費開銷增長率介於10%至20%,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5%。”

 

消費稅料使醫藥費漲更快

他以割盲腸費用作對比,10年前,私人醫院費用為3千令吉,目前已翻倍漲至6或7千令吉,今年加上6%消費稅,估計國內醫療費用會漲更多,最高可能超過20%。

“消費稅料導致醫藥費漲得更快,不過漲幅還需視醫院收費制度及配合度而定,而且多數病房的服務費及藥物都是根據病房類型收費,單人房收費肯定比四人房高。”

他指出,醫藥開銷高漲,很多人只敢去收費較廉宜的政府醫院看病,但是國內政府醫院資源不足,非緊急狀況,無論是病床或動手術排期都要等很久,導致很多人不得不到私人醫院求醫。

“某間私人醫院醫生表示,醫院收入有90%來自保險公司,而且我國至今並沒有統一的醫生收費制度,醫生可以任意開價,導致看診費有高有低。”

對比目前國內政府及私人醫院醫療費用,他說兩者價差約50%至100%,就以割盲腸比較,政府醫院費用約100至200令吉,私人醫院則動輒幾千令吉以上。

 

如何投保最恰當

針對如何選擇適合醫藥卡的問題,楊詠俊認為市面上很多家保險公司都在提供醫藥保險服務,但不是每一家都可以提供良好的醫藥福利及配額。

“建議健康、未開過刀及生過重病的人買醫藥卡時,選擇較著名及大型的保險公司,主要是他們有廣大的客源及組合在背後支撐,財力方面可以互相抵消,因此能夠提供較好的服務。”

若是曾經開刀或有隱藏性疾病者,由於患病風險較高,則要看保險公司是不是對所有疾病都照單全收或只是承保一部份,通常這類型的人都需要增加保費,才有可能受保。

 

一出世就該買醫藥保險

至於幾歲開始購買醫藥卡最理想,他說病床不只是老人家在躺,生病是不分年齡層的,因此每個人一出世就必須買醫藥保險。

“小孩子剛出世,壽險不必保太高,因孩子還小,生命價值還有依個人未來發展評估,但醫療保險可以保高一點,因為一旦生病,父母通常都會不惜重本醫治,希望孩子快點康復,健康快樂的成長。”

至於剛出社會工作的年輕人,可以購買醫藥卡及意外保險,主要是這段時間活動力較強,經常往外跑、追求刺激生活或熱愛高風險活動,故發生意外的幾率較高。

“如果是一家之主,則須根據家庭狀況購買保險,需要養家活口的人,必須先瞭解自己的生命經濟價值,如預算30至50歲期間,20年內個人經濟收益有多少,過後才根據此數額乘於10倍,萬一真的發生不幸事故,也可以讓依賴你的家人有10年的緩衝期。”

35歲左右的單身人士,若無家庭負擔,楊詠俊認為單是購買醫藥卡,年保費只需700至800令吉,一年最高使用額100萬令吉已算不錯,就算供10至20年,期間只要用過一次就不會虧本。

“說穿了,醫藥保險就是一種應急及風險管理工具,好的醫藥卡可以把風險轉移出去,在你的生命受到威脅時發揮救急作用,與應急儲備金的功能相當。”

不過,他指出目前我國的人壽保險滲透率為45%,幾乎所有的受保者都持有醫藥卡,滲透比例與人壽保險差不多,僅馬來族群的醫藥卡投保率較低。

 

先保自己再投資

但是,目前還是有很多人對先投資還是先買醫藥卡感到混淆,面對此狀況,消費者該如何抉擇?

他認為,投資及醫藥卡不能相提並論,因風險管理及投資回酬率是不一樣的東西,建議大家先做好個人風險管理再進行投資。

“投資需要時間進場和出場,才能獲取特定回酬,如果時間點不在掌握範圍內,很難取得想要的投資回酬,醫藥卡則不一樣,一年只需繳付1或2千令吉就可以轉移風險,有急用時,也不必費時籌措資金,即刻享有一筆救濟金。”

 

醫保在手
患病不愁

為避免籌措醫藥費過度舉債或財務陷困,理財師陳建業坦言,首要條件是為自己購買充足的醫藥保險,或者退而求其次,舍私人醫院,去政府醫院。

“如今國內醫藥開銷節節上升,私人醫院又趨向商業化,一定要有醫藥卡`防身’,若醫藥卡額度用盡,可以動用儲蓄,而不是先舉債還醫藥費。”

對於那些沒有購買醫藥保險、經濟狀況不允許及無法承擔昂貴的私人醫院費用者,為避免過度負債,他說唯有犧牲某些東西,比如舒適及便捷度,前往收費相對廉宜的政府醫院就醫。

“不一定凡是以私人醫院為標準,實際上現在的政府醫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差,工作人員態度改善,醫療器材也不差,那些認為服務差的觀念,都是人們很久以前的經歷,不能一概而論。”

除了尋求個人醫藥保障,他認為政府也可以擔當一些責任,如果不能開設更多醫院,可以提供一些合理的公共保健措施,協助那些因醫藥費而財務陷困的人。

 

避免重複受保

至於醫藥險該如何買才算明智之舉,陳建業說,最明智的做法是在購買前,把所有受保項目列出來,去掉重疊部份再重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開銷。

“醫藥保險要聰明的買,尤其是那些無法重複索償的醫藥費,即使買多了也不能用,這形同於浪費金錢,故打算購買新醫藥卡之前,有必要把手中持有的保單項目列出來檢視,尤其是人壽保險方面更要注意,因通常都會這類型保單都會附送醫藥保險。”

陳建業認為,購買醫藥保險等於為自己設一個安全底線,因它也是風險管理的一部份,並沒有指定哪個年齡層最適合買。

“醫藥險當然是越早規劃越理想,如果經濟狀況許可,建議優先把薪水的20%用於醫藥保險,為健康提供最低的保障,經濟狀況不佳也要買一點,萬一身體出現問題,保險可解燃眉之急,才不會陷入財務困境。”

他笑說,買保險的概念是為了“保萬一”,把大家的錢集中在一個地方,再配給有需要的人,未來可能用到也可能用不到,沒發生事情當然最好,就把這它當作做善事幫人,何樂而不為呢。

 

骨髓疾病最“燒錢”

根據《福布斯》特約作者大衛韋朗(David Whelan),美國10大最“燒錢”病症當中,呼吸衰竭、腎病及早產兒的平均醫藥開銷名列三甲。

他指出,因各種病症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在生命終結前使用的呼吸器加護護理開銷最高,達31萬4千美元(約113萬令吉);其次是腎病末期患者,醫藥開銷17萬3千美元(約62萬5千令吉);問題非常嚴重的早產兒則需要10萬1千美元(約36萬5千令吉)醫藥費。

冠心病第四高,開銷約7萬5千美元(約27萬令吉);接著是心臟病,包括心臟血管再建(支架或無支架通波仔)需要7萬2千美元(約26萬令吉);血友病及中風患者醫藥開銷分別為6萬2千及6萬1千美元(約22萬4千及22萬令吉)。

移植手術及癌症患者各需5萬1千及4萬9千美元(約18萬4千及17萬7千令吉);愛滋病為10個當中最低,約為2萬5千美元(約9萬令吉)。

他指出,癌症防不勝防,有可能是產前保健不足或純粹運氣不佳所致,如果是無需特別護理(無化療及開刀)每年成本為1萬4千美元(約5萬令吉),若需要動手術及化療,平均醫藥費為12萬3千美元(約44萬4千令吉)。

反觀大馬,最燒錢的病症為骨髓相關病症醫療開銷,最低9萬5千令吉,最高超過30萬令吉,價差最大,達22萬令吉。

其次是搭橋手術,最高開銷接近7萬令吉,價差3萬5千令吉;接著是心臟瓣膜替換及脊柱融合手術,醫藥費可達6萬4千令吉,脊柱融合手術的價差為第二高,近5萬令吉。

雙邊髖/膝關節置換術燒錢程度排行第五及第六,最高開銷近5萬7千令吉;切除袖帶胃手術最多需要5萬5千令吉。

至於較常見的心臟“通波仔”手術,最高開銷達4萬6千令吉,價差2萬7千令吉;髖關節表面置換術醫療費最高達4萬6千令吉,價差3萬令吉;胃繞道手術最高醫療開銷需4萬令吉。

至於其他疾病手術開銷,如手及顯微外科手術費最高在2萬5千令吉、子宮/子宮肌腫瘤/腎切除手術最高不超過2萬令吉、白內障手術最高為1萬2千令吉。

醫藥保險(MHI)小常識

醫藥保險是專為私人醫療開銷而設的保險配套,由合法認證的保險公司承保,保單類型有住院及手術險、重大疾病險、失能保險及住院收入險,這些保險可以以單一或結合形態出現,消費者可根據個人需求購買。

購買醫藥保險注意事項:

1.購買前貨比三家

2.價錢在可負擔範圍內

3.只與認證保險經紀交易

4.記錄經紀聯絡資料

5.不急於購買

6.詳細填寫申請表格

7.瞭解保單詳情

8.非現金交易

9.30天內通知申請結果

10.詳細閱讀保單合約

來源:大馬壽險公會(LIAM)

結語:

醫藥險當然是越早規劃越理想,如果經濟狀況許可,建議優先把薪水的20%用於醫藥保險,為健康提供最低的保障,經濟狀況不佳也要買一點,萬一身體出現問題,保險可解燃眉之急,才不會陷入財務困境。(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文:郭曉芳)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114699?tid=8#ixzz3Z5PGYj4Z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