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減債有成‧增富沒長進?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17 May 2015, 10:03 PM

2015-05-17 19:02

  •  

在過去幾年,我國的國債、家債問題經常成為各大報章的新聞頭條,甚麼破產論也不脛而走,搞得人心惶惶。

 

最近,有報告稱,大馬的總債務水平出現下跌,顯然政府和民間進行多年的減債措施已經奏效。但是,我們身上背負的債務少了,財富有隨之增加嗎?如果沒有,未來該從何處下手增強財富來削減負債呢?本期《焦點策劃》為你一一解答。

 

大馬家債仍“冠”亞洲
匯豐全球研究報告指出,亞洲2014年總債務(由家庭債務、政府債務、企業債券和銀行企業貸款組成)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創紀錄的213%,比2008年增長58%。

以亞洲經濟體來看,新加坡、日本、香港和韓國仍是亞洲槓桿率最高的國家,其中新加坡和香港的槓桿比率高反映其金融中心地位,相比之下,印度、菲律賓和印尼仍是區域槓桿率最低的國家,家庭貸款佔GDP比重仍不足20%。

值得一提的是,新興亞洲槓桿率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報告顯示,以整個區域來看,去年的債務增長速度為2005年來最低。若扣除中國,區域總債務佔GDP比重將企平於182%,其中印度、台灣、大馬、韓國和菲律賓總債務佔GDP水平均出現下跌。

其中,大馬總債務佔GDP比重下跌,主要歸功於企業債務增長放緩,去年增長率遠比5年平均為低。

不過,匯豐全球研究說,過去幾年,新興亞洲經濟體的家庭債務仍持續攀升。若以家庭貸款來看,大馬仍是亞洲區槓桿率最高的國家,佔GDP比重達88%,比泰國和台灣的86%和84%為高。

 

新興亞洲財政平衡普遍強勁

“從全球角度來看,新興亞洲財政平衡普遍強勁,多數經濟體的政府債務佔GDP比重仍低於70%水平,但低油價可能對大馬政府債務帶來影響。”

匯豐研究東盟區經濟學家林淑嫻表示,大馬是區域唯一淨石油出口國,相信縱然政府削減津貼,甚至是提高稅率,都難達到全年3.2%財政赤字目標。

展望未來,匯豐全球研究認為,新興亞洲槓桿化是否可以持續,主要看美國聯邦儲備局會否在9月升息,一旦美國拉響全球貨幣政策緊縮信號,亞洲區中央銀行將難以為貨幣政策進一步鬆綁,這將抑制槓桿化的增速。

“不過,高利率時代的到來,也將使人憂慮特定亞洲地區的家債問題是否能夠持續。”

債減了,你可有變得富有?

儘管大馬總體債務下降了,但這是否代表國民們也變得更富有了?

達證券表示,政府在2010年推介經濟轉型計劃(ETP),放眼在2020年吸引4千440億美元投資,並創造330萬新就業機會,帶領國家走向國民總收入(GNI)1萬5千美元的高收入國目標。

數據顯示,自ETP推介以來,大馬人均GNI持續呈現漲勢。以世界銀行圖表集法(Atlas method)為準,大馬人均GNI已從2010年的8千150美元攀升至2013年的1萬零430美元,顯示出大馬GNI與“高收入國”的GNI目標正不斷縮小,顯示出大馬2020年高收入國目標上軌。

若以國家銀行數據為指標,2014年人均GNI將走揚至1萬零426美元,遠高於2009年的7千零59美元。

首相署表現管理及履行單位(Pemandu)表示,有信心大馬今年GDP增長將持續穩健,其中私人消費將持續成為經濟增長引擎。

在穩定勞工市場、薪酬增長和私人投資活動支撐下,最終消費開銷佔GDP比重從2010年的61%擴大至2014年的66%,仍比英國(87%)、美國(84%)、日本(81%)、德國(77%)和韓國(69%)等高收入國家為低。

不過,興業研究認為,大馬在過去4年的高收入國夢想取得顯著的效果,但隨著ETP已進入最後的階段,政府需要維持經濟的轉型動能。

ETP在執行的首兩年(2010和2011年),人均收入取得雙位數增長,可是近年來增速卻開始停滯不前,而國家關鍵經濟領域(NKEA)對GNI貢獻更是出現下跌。

“因此,政府若想在2020年達到1萬5千美元的高收入國目標,需要採取更多的措施才行。”

全力改善
中低層財富

馬銀行研究指出,政府希望通過經濟轉型計劃(NTP)帶來“涓滴效應”(Trickledown),協助每月收入少於3千579令吉,收入金字塔底層40%(B40)的群體。

B40群體主要涵蓋4大環節,即:

●赤貧(每月收入少於食品定義的貧窮收入線)

●貧窮(每月收入低於940令吉的貧窮收入線)

●脆弱(貧窮收入線≦每月收入≦2.5倍貧窮收入線)

●仰慕(Aspirational)(2.5倍貧窮收入線≦每月收入≦國民平均收入)

其他B20群體的顯著特點包括:

●平均家庭收入僅為2千312令吉

●B40群體中64%為受薪人士,其餘35.1%為自雇人士

●佔大馬700萬戶家庭中的277萬,其中172萬或62.6%位於城市地區,鄉郊地區僅為105萬。

●B40家庭中25.5%人口年齡為60歲或以上

●整體來看,B40群體中73.3%為土著,華裔和印裔各為18%和8.3%

●教育水平較低,92%僅有大馬教育文憑(SPM)或以下學歷

整體來看,艾芬黃氏研究表示,政府在過去5年成功令17萬戶家庭脫貧,並將大馬的貧窮率拉低至1%,而2009年至2014年的收入懸殊也持續收窄,B40的家庭收入比重已從14.3%提高至15.6%,而與收入金字塔頂端的20%(T20)的收入比也從之前的7倍改善至6倍。

馬銀行研究補充,若以經濟轉型計劃(NTP)落實前(2009年)的4千零25令吉和2千830令吉來看,大馬家庭平均和中等收入年均增速達到8%和8.5%,而B40家庭平均每月收入增速更為驚人,從2009年的1千847令吉擴大至2014年的2千312令吉,相等於9.5%的5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

但值得憂慮的是,T20和40%中產階層(M40)的收入差距卻幾乎沒有變化,2014年水平為2.8倍,幾乎與1999年的2.7倍相符。

另一方面,用來衡量收入不均的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大馬去年水平也從前期的0.44改善至0.41,其中鄉鎮地區水平從2009年的0.41顯著跌至0.37。

根據世界銀行報告,與其他鄰國相比,大馬基尼系數較泰國(0.47)和菲律賓(0.45)為低,但仍高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0.32,主要是OECD國家稅務和傳遞系統更為有效。

不過,馬銀行研究說,儘管大馬基尼系數持續萎縮,但值城市基尼系數卻停滯不前,2014年的0.41與2009和2012年的0.42沒有出現明顯改善。

“因此,大馬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收緊收入差距,以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其中B40群體將是焦點所在。”

收入不均是挑戰

世界銀行在2014年12月的《大馬經濟觀察》報告中寫道,大馬成功降低貧困和脆弱性,但收入不均仍是一大挑戰,特別是族群之間的收入差距依舊明顯。

“中產階層是經濟增長和促進社會和諧的引擎,因此通過擴大中產階級將促進國內的財富共享模式,但大馬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從中等收入國家轉形成中產階級社會。

該行指出,目前,大馬高達51%的“仰慕群組”仍未加入中產階層大軍,其中以城市的小康之家居多。

“這群人的中學以上教育程度僅有16%,遠比中高收入階層的55%為低,因此提昇中學教育程度將是引導他們走向中產階層的關鍵。”

世銀說,大馬的教育津貼仍不足夠,同時政府也可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入學率,以及提昇表現欠佳的學校品質。

“至於投身社會者,也可通過技能開發項目來幫助解決技能不足問題。”

此外,政府也可通過更針對性和更慷慨的金錢轉移措施來達到更大的效益,甚至是考慮通過更積極的個人所得稅率,提高高收入群的稅率或擴大繳稅人口,以及落實更匹配的退休金繳納比例,以確保退休生活獲得保障。

提高最低薪最有效

國庫控股研究院早前公佈其首份《家庭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大馬的市場收入基尼係數和淨收入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of NetIncome)則無太大的分別,都是介於38%至39%左右。

該報告提議,要解決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必須從市場收入不平等及淨收入不平等雙管齊下。

馬銀行研究指出,基於政府未來的經濟模式將以“質量”為重,相信解決收入不均的積極行動的政策仍是焦點所在,而B40群體將是政策重心。

“除了頒發一馬援助金(BR1M)外,最為有效的策略就是提高最低薪金。”

政府在2013年啟動最低薪金制,其中半島和東馬最低薪金為900令吉和800令吉,並將每兩年進行探討。

該證券行說,國內最低薪金比國家貧窮收入線的940令吉為低,顯然有檢討的空間。

至於強化NTP的涓滴效應政策也應著重於城市B40環節,以在實體發展(基礎設施、房屋)和人力資本發展(教育、培訓和創業)取得平衡。

 

結語:

大馬近年減債成效不俗,值得嘉獎,但令人擔心的是,我國民間和政府負債率的下跌主要通過削減開銷或浪費的“節流”措施,而非藉由提高收入等“開源”政策達成,未來減債的可持續性令人疑慮。

緊衣縮食的日子不好過,未來節流的空間也將日趨收窄,風波不斷的希臘就是最佳借鏡,因此各界在減債的時候,還是得高瞻遠望追求“可持續性”發展,否則窮了一輩子,最後還是富不起來的。(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文:洪建文)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115475?tid=8#ixzz3aP8owSIp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