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KW
Publish date: Sun, 21 Jun 2015, 11:22 PM

2015-06-21 19:00

  •  

政府相關公司(GLC)轉型計劃從2004年開始,至今已逾10週年,達到終點衝線時刻。分析員認為,這項10年計劃可說非常成功,若沒有進行轉型改革,相信大馬股市及企業盈利,將比目前水平低得多。

 

  • (圖:星洲日報)

GLC轉型背景

GLC轉型是於2003/04年開始推行,當時的首相拿督斯里(現在已是敦)阿都拉巴達威要推動GLC轉型改革,即從不具效率、公務員經營的公司,轉型至不僅能夠與私人機構或企業平起平坐,甚至是可沖出海外市場,成為區域市場的企業冠軍。

2004年6月,前花旗集團研究部主管阿茲曼莫達(現在是丹斯里)受委為國庫控股(KHAZANAH)的首席執行員,率領國庫控股推行GLC轉型計劃。政府是通過國庫控股持有及控制這些GLC的股權。

所謂“數字會說話”,這項10年計劃已經獲得成功。反觀在進行轉型計劃前,這些GLC表現,可說是落在載浮載沉狀態,缺乏長期方向與目標,同時,也要肩負為國服務承諾的負擔,如今大部份猶如脫胎換骨,10年戰績亮眼。

 

轉型計劃涉4個階段

GLC轉型計劃總共分為4個階段,2015年是最後階段最後一年。首階段是落在2004年至2005年,主要涉及改革國庫控股,及為GLC設立關鍵績效指標(KPI)。第二階段則落在2006年,為GLC推行10項轉型手冊及建立政策指南。

第三階段從2007年至2010年,在這期間,GLC可要交出有形及可持續業績,包括為全部的利益持有人(Stakeholder)帶來可見利益。

至於第四也是最後階段,從2011年至2015年,料可取得全部的國家利惠,及數家區域冠軍將脫穎而出。這些都按照計劃進行,大多業務與表現均標青,除了馬航例外。

GLC的10年轉型計劃的過程,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特別是其中一些GLC仍然面對一些問題,或是仍拖著沉重及蹣跚的步伐前進,無論如何,整體的表現可說令人另眼相看。

從2004年5月至2015年4月,首20大GLC(稱為G20)的市值增加3.2倍至4千310億令吉,股東總回酬(复合平均成長率)達到12.6%,比馬股富時綜合指數的12.2%,還略勝一籌。

2004年至2014年財政年的經濟盈利則增加61億令吉,股本回酬率從7.1%改善至11.5%。

其實,在進行轉型計劃之前,G20蒙受龐大的經濟虧損,雖然2014年財政年的經濟盈利僅為10億令吉,不過,總盈利則達到262億令吉,比2004年財政年的99億令吉顯著好得多。

聯昌分析員指出,在過去的10年裡,G20總共派發1千零83億令吉的股息,並向政府上繳635億令吉稅務。

 

國庫控股改革GLC的角色

聯昌分析員指出,當2009年拿督斯里納吉擔任首相後,GLC的轉型計劃繼續由政府投資臂膀-國庫控股推動外,後者也在擬定政府轉型計劃(GTP)及經濟轉型計劃(ETP)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當時,國庫控股也在幕後聘請拿督斯里依德利斯惹拉擔任馬航的首席執行員。依德利斯惹拉目前是首相署部長,以及是表現管理和履行單位(PEMANDU)的首席執行員。

分析員指出,作為新經濟模式(NEM)推動經濟轉型計劃的一部份,政府相關投資公司(GLIC)及GLC受到政府的指示,專注在5項關鍵角色,包括專注在執行10年GLC轉型計劃的正軌、努力不懈地朝向成為區域冠軍地位、配合新經濟模式持續進行新經濟投資、與非GLC私人機構合作及聯手投資、及在公平競爭平台上專注核心業務,並逐漸脫售非核心及不具競爭力的資產。

當首相拿督斯里納吉擔任首相100天時,他向GLC發出一項指示,即GLC專注涉足具有競爭力的領域,並脫售公司給該行業裡最具營運規模的企業家。

首相也指示,GLC必須在一個公平的平台與私人界競爭,並且政府並不會以持有GLC股權情況下提供協助,以便與私人界競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GLC與私人界扮演互輔角色,以便加強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本地基金經理張子敏表示,國庫控股的10年GLC轉型改革計劃於今年完成後,預料所獲得的盈利與資金,將會持續進行再投資,包括非上市公司特別是一些策略性質領域,以持續不斷地為國庫控股帶來更好收益之餘,也有助推動經濟與股市的成長。

他表示,一般基金經理會以個別股項的強弱與估值,以決定是否要投資這些GLC公司。他指出,由於這輪的轉型計劃已接近尾聲,實是收成的時候。國庫控股在過去數年,都在逐漸減持GLC股權。

他認為,有關的轉型計劃确實改善一些GLC的素質與表現,使它們營運更為專業及具有組織,更好的企業監管及擁有較清晰的企業目標。

 

衡量GLC表現

分析員認為,雖然GLC擁有各自關鍵績效指標(KPI),惟出現的一些課題也是超越本身的控制範圍內,例如市場周期以及一些外圍市場的震盪。無論如何,它們的股價表現,將是衡量改革表現的主要衡量標准。

在股價表現方面,GLC可說是表現標青。從2004年5月至2015年4月的改革期間,17家GLC公司的股價表現平均漲升163%,而富時大馬綜指則是揚升134%。若是扣除馬化學(CCM,2879,主板工業產品組),GLC股價平均表現更為標青,達到177%的高水平。

UEM陽光(UEMS,主板產業組)並沒有列入GLC公司名單裡,主要是在成為一家純產業公司之前,在2007年進行一項重新組織計劃之故。

 

值得關注的GLC股項

整體而言,GLC在第一至第三階段的改革表現及進展良好,包括在第一階段設立關鍵績效指標,表現合約及董事部重組等,並在第二及第三階段營造動力及達到有形成績。

至今已是進入第四個階段,整體成績趨向褒多貶少;例如一些GLC仍然無法擴展至區域市場,包括艾芬控股(AFFIN,5185,主板金融組)及伊斯蘭銀行(BIMB,5258,主板金融組)。國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貿服組)及馬電訊(TM,4863,主板貿服組)則授權負責國內市場,所以不必期望會成為區域冠軍。艾芬控股、伊斯蘭銀行及馬資源(MRCB,1651,主板產業組)擁有進軍區域市場的雄心,惟尚有待在此區域立下名堂。

本地資深分析員盧文豪指出,若以營運競爭力為考量,一些GLC公司如艾芬控股、馬資源及馬電訊等,尚有進一步改善與加強空間。如艾芬控股的股本回酬率僅達8%至9%,整體銀行業平均股本回酬率則為13%至14%之間。

過去,馬資源表現落後其建築及產業同儕,惟最近白手興家的土著商人-丹斯里莫哈末沙林法迪汀崛起為馬資源的第二大股東,持有16.7%股權,市場人士認為,這是項正面的發展。該公司在注入新血及新工程計劃後,預料有助改善馬資源日後的業務表現。至於馬電訊,營運效率仍落後區域同儕。

若以核心淨利趨勢為准,自2004年以來的GLC明星股,主要來自銀行及國家能源,反觀表現較弱的包括種植基礎公司,這主要是過去數年的商品價格走軟所致。在股本回酬率方面,伊斯蘭銀行、國家能源、馬電訊則取得較為顯著的改善,至於種植公司,大馬機場(AIRPORT,5014,主板貿服組)及合順(UMW,4588,主板消費品組)等則出現萎縮。

 

GLC對馬股影響

由於GLC股項占馬股顯著部份,所以,它們的改革計劃成敗,往往與馬股走/勢與起落息息相關。隨著在過去10年裡,國庫控股旗下的GLC整體表現良好,平均取得標青成績,這也是馬股特別是綜指仍可企穩在高水平的主因之一。

聯昌分析員指出,最近馬股走勢與起落,實是GLC公司控制範圍以外的催化因素造成,惟卻是投資者在未來數月進行趁低吸購的好時機,特別是基本因素強勁的GLC股項,因為不明朗因素遲早會過去。

他指出,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趨向穩定,國內消費者也日益接受與習慣消費稅。至於政治因素方面,相信巫統明年舉行的黨選落實後,料是馬股潛在的利好刺激因素。

分析員認為,該行的2015年杪馬股綜指目標落在1800點,或等於3年移動平均本益比15.5倍水平,雖然短期內市況欠佳,惟預料在中期內將有望逐漸改善。該行看好建築、公共設施及小資本股項。

該行看好大資本股為較安全的投資領域,而小資本則擁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GLC營運效率尚有改善空間

資深分析員盧文豪認為,若與10年前比較,GLC的業績表現已獲得改善,惟在營運效率方面,還是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他指出,國庫控股旗下上市公司較具透明度,因為要遵從上市條例及向股東交待,也有定期的業績表現或企業消息,讓投資者甚至是全民知道它的經營情況和與發展。反而是一些未有上市的GLC則沒有甚麼透明度可言。

他認為,若是政府沒有太多干預,或是承擔國民服務的負擔,讓GLC更自由發揮所長,相信獲得更好表現的機會較為濃厚。當然,GLC若涉及壟斷生意,雖然是較容易賺錢,不必擔心不能達到關鍵績效指標,惟也可能讓它們掉以輕心,使它們達不到應有的服務素質與水平。

他認為,GLC也有表現良好及成功進軍海外市場揚名立萬的公司,亞通(AXIATA,6888,主板貿服組)就是個例子,在10年改革中,崛起為區域市場的主要通訊集團之一,足跡遍佈亞洲多國,也為股東帶來良好的投資回酬與成長。至於失敗GLC例子則首推馬航,後者多年蒙受重虧後,最終於今年下市以再次重組收場。

 

改革成功較顯著的GLC公司

艾芬控股:拿督蘇基菲阿巴斯為推動艾芬銀行轉型的主要關鍵人物。

他是在2009年4月受委為艾芬銀行的董事經理兼首席執行員,使艾芬控股的財務情況獲得長足改善。2009年的貸款成長為11.6%,惟在蘇基菲阿巴斯的領導下,該銀行2010-2011年的貸款成長推高至14%至17%水平,這主要是推動大數額的貸款(產業及汽)、調動及重新訓練員工以加強它的銷售團隊、培養整個集團的銷售導向文化、及促進公司內的交叉銷售活動等。

2013年,艾芬控股進行一項勇敢的併購行動,即收購黃氏發展證券的投資銀行。

該公司相當具透明度,每年都會公佈其關鍵績效指標。蘇基菲阿巴斯於2015年4月1日退休,相信新領導層對有關策略及方向不會進行顯著的改變。

亞通:亞通已崛起為亞洲最大的通訊集團之一。自從它於2008年進行分折活動後,經過內部及併購成長,使公司客戶基礎至今已激增逾6倍,即從4千萬人增加至逾2億6千萬人(截至2014年杪為止)。進軍市場包括印尼、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柬埔寨及新加坡等。

伊斯蘭銀行:該銀行在過去7,8年已轉型為一家更為強勁的銀行,特別是其資產素質獲得大幅度改善。2006年6月9日,該公司引進拿督斯里蘇克利沙末成為伊斯蘭銀行的董事經理,後者大力闊斧清理銀行,推行收緊貸款起點的政策,及標准化信貸得分系統等收效。他也在2010年財政年攤消11億令吉的呆賬,使資產素質大幅度改善,從新出發。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文:李文龍)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117645?tid=8#ixzz3di6yCXNA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