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不振,以出口為主的國家為保競爭力,不惜大打貨幣戰,而為免被批評干預匯率,大多藉量化寬鬆等非常規政策,利用市場力量令貨幣貶值。可惜隨著放水效果不斷縮減,匯率甚至不跌反升,貨幣戰或許已到盡頭。
這當然不等於經濟重見天日,未來必須透過痛苦的結構調整,才能重拾增長動力,意味著面前是一條漫長的苦路。
匯豐銀行外匯策略分析團隊指出,儘管今年初以來,歐洲和日本中行推出更多寬鬆政策,但已無法刺激歐元或日圓進一步下跌。另外,歐中行表明未來政策重心將轉向催谷銀行放貸,因此認為,由2012年開始的全球貨幣戰爭要結束。
量寬無法救經濟
這輪貨幣戰,源於發達國貨幣政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底上台後,為推升通膨,加速實施包括貨幣寬鬆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日圓匯率加速貶值,日本外貿大幅改善,旅遊業興旺帶動零售,股市大幅上揚。
然而,量寬雖令銀行水浸,但亦要企業及個人有投資需求,才能惠及實體經濟,還要配合改革經濟結構,才能推動復甦。令人失望的是,日本政府遲遲未推行改革,在缺乏政策配合下,通膨始終未能達標。市場對日本中行已失去信心,早前引入負利率更是弄巧成拙,日圓大幅上揚。
歐洲近年一直受債務危機困擾,為救經濟,歐中行亦推出量寬,只能短暫令歐元疲軟撐出口,整體經濟仍無起色,更間歇性陷入通縮,銀行業元氣大傷虧損連年。
人民幣有被高估之嫌
去年在美國加息預期下,美元續強,導致新興市場貨幣與油價大幅下挫,對原油及大宗商品國造成雙重打擊,拖累全球經濟惡化。美國聯儲局推行利率正常化,美元不斷走強,間接打壓當地製造業,造成金融動盪,令人憂心忡忡。
在這場貨幣戰之中,人民幣一直有被高估之嫌,中國最初選擇靜觀其變,因為出口產品有許多零部件來自全球供應網絡,貶值未必有助降低成本。此外,中國經濟矛盾重重,既要防資本外流,又要推動轉型升級,貶值隨時弊大於利。人民幣匯率機制尚未完善,去年突然貶值惹來國際抨擊,現在以穩定匯率為先。
由於貨幣戰沒有贏家,各主要經濟體看來已無心戀戰,難怪2月底20國會議(G20)上,各國似乎有默契,同意就貨幣政策增加溝通。隨後歐中行在3月議息時暗示負利率到此為止;美國聯儲局亦暫緩加息,並為加息預期降溫。
美元回軟,新興市場貨幣及油價靠穩,為全球經濟帶來喘息機會。其實,單靠貨幣政策是不可能令經濟復活,必須有財政政策配合,才能刺激總體需求,問題是各國普遍不願進行結構調整,一心只想走捷徑,現在貨幣戰打不下去,是時候認真反省。(星洲日報/投資致富‧國際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