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國行世代交替系列三)‧歷代總裁功過評比‧時不我與大勢難抵

Tan KW
Publish date: Tue, 05 Apr 2016, 05:05 PM

2016-04-05 16:34

  •  

前言:國家銀行自1959年創立以來,這57年來共出過7任總裁,平均每位總裁任期為8.14年,但翻開歷史紀錄,卻發現許多總裁的職場壽命比平均值還來得低。

 

  • 第四任總裁丹斯里惹化胡先(圖:星洲日報)

如果扣除第二任總裁敦依斯邁阿里和丹斯里潔蒂的18年和16年任期,其他5位總裁的平均任期將降至5.75年,但偏偏還有幾位總裁未能完成任期,就匆匆下台一鞠躬了。本期就來回顧那些壯志未酬,卻突然消失於鎂光燈前的幾位前國行總裁。

 

●第四任總裁丹斯里惹化胡先(任期1985-1994)
首位銀行家總裁
外匯政策過激
形象受損

阿茲達哈請辭後,國行迎來了首位銀行家“總裁”惹化胡先。在他任內,國行成功幫助我國走出經濟衰退,並將國內金融系統打造得更為精密和成熟。

在他的主導下,1989年銀行與金融機構法令成功誕生,同時國行也在1988年5月從財政部手上接管保險業的監管工作。

不過,銀行與金融機構法令的催生,可能與我國金融系統在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問題有關。首先,我們得回顧1985/1986年的合作社風波。

在1970至1980年代,合作社甚為風行,主要是他們通過給予高達13%至20%的利率,比起金融公司和銀行的9%至10%來得高,成功吸引許多存戶。在短短幾年之間,國內合作社數量已達到3千200家,社員人數超過250萬,總資產高達42億令吉。

但是,1985年國家經濟不景,東誠信貸公司首先面對財務問題,引發存戶擠提風波,而國行基於公司非法收取存款將之凍結調查,但東誠信貸公司風波還未落幕,市場又傳出存戶無法從青團運合作社提取存款,最終導致合作社擠提現象在全國爆發。

 

接管24家被凍結合作社

為解決合作社風波,國行在1986年宣佈援引緊急條款的1986年必需(保護存款人)條例採取凍結措施,凍結國內另23家接受公眾存款的合作社的一切商業活動及資產,直至調查工作完成為止,以保護存款人的利益。

最後,國行在1986年12月23日向高庭申請庭令,接管24家被凍結的合作社,並委任接管人處理及解決這些合作社的債務,才總算讓整個風波劃下句點。

此外,國家經濟衰退也曝露了我國金融體系的脆弱,國行在1985年至1986年間接管聯合亞洲銀行、英雄銀行和沙巴銀行,並需要為這3家累積虧損達12億6千800萬令吉的銀行,分別注入3億6千100萬、2億和1億1千萬令吉資金。

同時,國行也在1989年分別接管大東銀行和第一金融,接管的目的在於促進健全的財務系統及保障存戶的存款利益。

為強化銀行業基礎,國行在1989年10月7日宣佈所有商業銀行、證券銀行和金融公司必須在明年3月前更新執照,商業銀行及證券銀行需在1年內將資本份別增加至2千萬令吉和1千萬令吉,同時金融公司需在5年內將資本增至500萬令吉。

根據1989年銀行與金融機構法令第45條文,任何人要取得或放棄一家本地銀行超過5%股權都需獲得財政部長批准。

從前受中央銀行特定準則管制的貼現所以及貨幣經紀行,今後也將列入1989年銀行與金融機構法令之管制。當時,國內有7家貼現所及8家貨幣經紀行。

此外,為更完善地發展資金市場,惹化胡先也宣佈設立國家抵押機構、大馬債券評估機構和證券監督委員會。

貨幣政策方面,惹化胡先主要走“高利率,弱馬幣”路線,這期間銀行同業拆息利率在6%以上水平,1美元兌馬幣為2.69,目的是要藉著高利率吸走游資,來打擊日漸吃緊的通膨率。

結果誘人的高利率卻招來四面八方的熱錢,使得國內貨幣供應失衡,迫使他使出6大絕招驅逐熱錢,但金融市場也從燦爛回歸平淡。不過,縱然貨幣政策操控有所準,但他仍是率領我國經濟走出蕭條,並協助我國達至歷年來最長久的高檔經濟增長期的重大功臣。

惹化胡先這一生的夙願就是成立全方位的伊斯蘭金融系統,與傳統銀行並肩前行,而這個願望在1994年開始見到雛型,但他卻因龐大外匯虧損醜聞而黯然下台,無緣見證伊銀在我國發光發亮的時刻。

隨著我國經濟騰飛,國行的外匯儲備也日趨龐大,因此管理也日趨困難,而國行當時的管理模式相對激進,選擇通過炒作外匯來進行管理,同時穩定馬幣匯率。

但自1989年開始,國行猛炒外匯的動作已引發全球市場關注,更一度被外國媒體稱為“作風最大膽的玩家”,不僅美國聯邦儲備局要求減少投機活動,而國行英國倫敦分行猛炒英鎊的行為,更遭來英國10銀行聯手對付。

 

炒外匯虧損57億提前引退

雖然外匯投機活動曾為國行帶來豐碩的盈利,但1994年3月31日,國行宣佈蒙受57億令吉的外匯損失,頓時成為政客猛烈攻擊的對象,最後惹化胡先決定負起全責,在同年5月1日提前退休。

其實,這並不是國行第一次在外匯管理上失守,第一次是在1967年英鎊貶值時,使得我國當時完全採用英鎊的儲備金一夜劇降,而第二次則是在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簽署,使得我國日圓外債一夜高漲。

除了外匯風波外,國行在惹化胡先任內也爆出系列醜聞,其中包括1989年國行高級職員與律師串通騙走2千220萬令吉,以及1990年6月國行總值1億1千500萬令吉的黃金,存放在後來破產的美國Drexel Burnam Lambert貿易公司,引發市場對國行可能血本無歸的憂慮,也喚起國行可能需要對行政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的呼聲。

 

●第三任總裁丹斯里阿茲達哈(任期1980-1985)

經濟衰退期接任
政策過於審慎無力振興

在第二任總裁敦依斯邁阿里退休後,視前總裁為“導師”的阿茲達哈順利接下棒子,並延續之前審慎正直的方針來管理國行。

在他的領導下,國行地位急速上升,並與東南亞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SEACEN)密切合作。

不過,他才剛上任滿1年,我國就在1981年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挑戰。當時,國際原產品價格跌至20年來最低,導致仰賴原產品出口的我國經濟遭遇重創,同時政府開銷還在不斷上漲,其中政府財政預算與經常賬赤字在1982年達到19%和14%。

更糟的是,通膨率從1979年的3.6%攀升至1980和1981年的6.7%和9.7%。

 

削減經常賬赤字為要務

因此,阿茲達哈領導的國行貨幣政策以抑制貨幣擴張、通膨和削減政府經常賬赤字為首要任務,因此通過逐步上調利率和發出指南來減少生產力低和從事投機活動的相關貸款。

同時,為了避免高利率損及商業活動,並對經濟復甦帶來影響,國行也通過削減法定儲備金率、開放市場等措施來確保銀行系統流動性,同時維持現金與外匯市場的穩定性。

在趨緊的貨幣政策下,我國經濟開始在1982年走向復甦,國內通膨率也回落至5.8%。

但是,好景不在,我國經濟在外圍因素影響下,在1985年至1986年再度陷入衰退,更在1985年來錄得萎縮1%,主要是國內資金大舉撤離,以及政府不惜舉債大興土木搞基礎建設,讓政府債務居高不下,聯邦政府債務佔國民人均收入(GNP)從1980年的10%飆升至30%,大馬總外債佔GNP比重更達到49%,比許多發達國家都來得高。

 

拒配合政府政策選擇辭職

為了扭轉經濟困局,政府開始緊縮財政、調整不合理的經濟架構、啟動國企私營化等措施,但阿茲達哈在任期期間,斷然拒絕配合時任首相敦馬哈迪和財長敦達因的貨幣與銀行政策,最終只能選擇辭職不幹。

阿茲達哈希望大馬銀行和公司能在海內外都遵守審慎放貸措施,但這是大馬商界和政界領袖所不願見的,因此衝突在所難免。據悉,阿茲達哈在1985年初遭財政部革除署下的股票發行委員會(Capital Issues Committee)主管位置,將他和敦達因之間的矛盾推到頂峰。

對阿茲達哈而言,國行成立的最大目標就是確保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並為政府的財政與金融鞏固提供協助與建議。

“這是國行的基本(bread-and-butter)功能,若連這點也堅持不到,我認為國行將喪失其最重要的目標……”

 

●第五任總裁丹斯里阿末莫哈末頓(任期1994-1998)

重新整頓
國行金融風暴席捲
難以抗衡

惹化胡先黯然下台,國行再從馬來亞銀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組)找來新總裁阿末莫哈末頓。

對於國行總裁一職,阿末莫哈末頓認為,這是一項“榮譽”,以及將被他的個人人生觀引導,“將以誠實、正直和專業精神來做到最好”。

不過,他也深深瞭解到他的“榮譽”必須與管理國家財務、保持平衡的外匯、利率和馬幣價值的責任相配合。

在任期內,他重新設定了國行的任務、志向和共向價值,而這些措施都紀錄在1995年至2000年策略計劃中。

首先,從國行整頓開始說起。在阿末莫哈末頓接手國行總裁時,國行形象已受到外匯虧損風波影響,因此他在1994年7月27日宣佈準備對銀行的舞弊現象採取鐵面無私的行動,包括禁止舞弊者繼續在銀行業服務。

 

不再涉足外匯期貨交易

接著,他宣佈國行從此不再涉足外匯期貨交易,只會在確保貨幣政策目標得以實現時,才進入外匯市場調校匯率。

“外匯市場將繼續採取不干預的政策,讓馬幣匯價通過供需定律來決定,國行只會在必要時才會進行干預,比如排除投機性活動,在匯率出現大幅波動時給予穩定,但不是對抗市場的走勢。”

最後,他在1996年9月對國行進行全國性大整頓,決定裁退900名員工及關閉6間分行。

完成國行整頓後,阿末莫哈末頓開始強化銀行業管理,宣佈銀行業將採取雙軌管制系統,並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尖峰期,宣佈國內39家金融公司在合併後,將最終剩下8家,其中6家為主導金融公司,即馬來亞金融、大眾金融、豐隆金融、阿馬金融、國貿金融/信貸(馬)及聯商金融。

可惜的是,阿末莫哈末頓還未來得及完成國內金融業改革大業,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幾乎將我國經濟和金融業給吹跨,迫使他的利率政策出大轉向,從最初的寬鬆演變到最後的緊縮,但卻也種下日後黯然下台的種子。

他篤信貨幣政策將是解決經濟和通膨問題的良方,這可從他剛上任不到1個月,銀行同業拆息利率1個月至9個月息口紛紛跌破5%,1美元兌馬幣回升至2.60看出端倪,明顯就是希望通過低利率,強馬幣來驅逐熱錢,並穩住通膨漲勢。

但是,亞洲金融風暴來得又猛又急,國行在1997年4月為防止馬幣狙擊,已通過調高利率和進場干預,但都已證實失效。更糟的是,1998年我國經濟錄得1980年代中以來,首次出現經濟衰退1.8%,但為了捍衛馬幣,國行繼續採取緊縮貨幣政策,維持利率在偏高水平,意在平衡通膨和馬幣匯率面對的困境。

 

與政府高層政策相違背呈辭

可是,國行傾向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緊縮貨幣政策,其中包括調高利率來穩定貨幣,以及通過強硬措施來改善經濟,但馬哈迪卻贊同以放寬利率政策,甚至是落實資本管制、把馬幣定匯等措施來振興經濟。

最後,在1998年8月28日,阿末莫哈末頓和拿督鄺榮柏因經濟政策與政府高層出現分歧雙雙呈辭,成為繼第三任和第四任總裁阿茲哈達和惹化胡先後,第三位在任期屆滿前離職的國行總裁,助理總裁丹斯里潔蒂則出任代總裁。

 

結語:第二任總裁敦依斯邁阿里現保持著國行總裁任期最長的紀錄,有記者曾問過潔蒂為何不追求打破紀錄,她說:“任期長短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你做了甚麼。我在任期完成了所有想完成的東西,這樣就足夠了。”

 

可惜了,以上三位總裁未能在任期內自由自在的揮灑能力,打造出他們心中理想的國行,但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將永存歷史記憶中。看過了3位“時不予我”的國行總裁,下期我們將一起回顧另外3位“幸運”完成任期工作的國行總裁。

 

 

(星洲日報/財經‧報道:洪建文)



點看全文:http://biz.sinchew.com.my/node/134353#ixzz44wPcKTBB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