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國行世代交替系列四)‧歷代總裁功過評比‧功績在案‧紀錄無雙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10 Apr 2016, 10:51 PM

2016-04-06 16:53

  •  

前言:國家銀行總裁責任重大,任何政策調整都得鬆緊有度,確保國內經濟持續欣欣向榮,民眾安居樂業,稍有差池就可能敗在政治和民意下,搞得烏紗帽不保,倉皇離場的窘境。

 

上期,我們回顧了3位不幸遭政治或輿論壓力吞噬的國行總裁任內事跡,本期我們則將看看另外3位順利完成任期的國行總裁生平。

 

●第一任總裁丹斯里威廉威爾科克(任期1959-1962)

唯一外籍總裁
制定法令
奠定國行根基

國行象徵著一個國家擁有獨立的金融系統,國行總裁一職自然應由國民出任,但我國首任總裁卻是位澳洲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難道我國真的沒有人才可以出任國行總裁嗎?事實還真是如此。

 

向澳洲“借才”

要談我國唯一一位外籍國行總裁,故事就得從國行成立史說起。世界銀行在1954年造訪馬來亞,並建議我國設立獨立的中央銀行,而1956年華森與科萊恩(Watson-Claine)中央銀行報告出爐加速國行的成立腳步。

不過,當時我國仍未獨立,加上資源不足,要成立國行談何容易,因此當時政府將目光投向外國,特別是當時仍為殖民政府的英國,並希望英國銀行能派出代表出任國行顧問或首任國行總裁,其中華森更是首任國行總裁人選,但遭其拒絕,最後政府只好將目光轉向澳洲。

但問題是,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也對適當人選感到苦惱。威廉威爾科克(William Wilcock)在《國家銀行:首個25年(1959-1984)》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時任聯邦銀行總裁科佈告訴他,接獲前財政部長敦李孝式來函,希望聯邦銀行能挑出一位代表來出任即將成立的中央銀行顧問,處理成立中行的事宜,並接手成為首位總裁。

“看看這封信,我不認為你需要找一位40歲年齡的人,這適合一位年輕力壯的人。別告訴我你有興趣。”

只是,到頭來誰都沒有興趣,最後科布才找上他,因此在聯邦銀行服務長達36年的威廉威爾科克於1957年與同事麥肯納(McKenna)一同前往馬來亞半島,協助處理國行籌辦事宜,因此可以說威廉威爾科克奠定了國行未來發展的基礎。

威廉威爾科克的最大貢獻,就是為國行制定法令。在1958年的1月至9月期間,威廉威爾科克和麥肯納負責為國行草擬法案,法令是根據華森報告為基礎,但他們都覺得應該對商業銀行擁有管轄的權限,也需要在法律上寫明銀行需存入的流動資產上限、決定利率、銀行貸款利率等。

 

授予銀行決策權

另外,他們也授予銀行決策權,並給予銀行更大的自由,如果國行和財政部出現任何的意見分歧,可在國會進行辯論。

不過,基於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簽署貨幣協議,加上當時馬來亞與新加坡關係密切,因此國行成立初期並沒有自行發行新貨幣。

在威廉威爾科克和澳洲聯邦銀行同事的努力下,流著澳洲“血統”

的國行在1959年1月24日開幕,並在1月26日對外開放,同日開始進行支票結算,以及接手政府位於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和華僑銀行的戶頭。

此外,國行也在1959年制定存款率上限,將3個月和6個月存款率定在3.5%,但當時的貸款率則跟隨英國銀行水平。後來,國行也尋求英格蘭銀行幫助成立外幣兌換與控管局,於1960年8月接手貨幣兌換工作。

 

成立更多本地銀行

同時,國行的成立還有另外一項重大任務,就是成立更多的本地銀行,因此他們限制持股超過50%的外資銀行不可在馬來亞進行營運,並開始頒發新銀行執照,而合眾銀行(UMBC)是首家獲得國行頒出銀行執照的銀行(1960年3月20日),馬來亞銀行則在5個月後獲得第二張銀行執照。

但是礙於人才不足,國內銀行業開始掀起搶人大戰,因此為確保銀行業的穩定,國行於1962年限制銀行增設分行數量。

除發展銀行業外,威廉威爾科克也意識到需要深化資金市場的必要,主要是1959年的投資機會不多,雖然商業票據和政府擔保書狀投資機會甚多,但如果民眾想兌現,只能等到票據到期。

他說,1959年國行可以兌現商業銀行票據,但隨著90天期的短期商業票據面市,大馬必須朝發展現金市場的目標邁進,因此1960年大馬股票市場宣告成立。

當時,吉隆坡有4家股票經紀行、檳城、怡保和新加坡分別有3家、2家和1家。

不過,威廉威爾科克經常認為國行需由本地人才進行管理。在初次致詞上,他說:“我對委任我為國行首任總裁的這項榮譽感到榮幸,但我相信多數人熱切期盼國行總裁一職將由國民出任。”

 

成為澳洲儲備銀行顧問

威廉威爾科克在1962年交棒給敦依斯邁。離開大馬後,他成為澳洲儲備銀行的顧問,並成為票據發行單位的總經理,最後在1974年從澳洲儲備銀行退休。

 

●第二任總裁敦依斯邁阿里(任期1962-1980)

在位最長總裁
嚴己律人
捍衛馬幣有功

依斯邁阿里是首位擔任國行總裁的大馬人,更是在位最久的國行總裁,而他在接下國行總裁一職時,心裡就設下要將國行打造成優秀的金融機構。

 

樹立核心價值與文化

因此,依斯邁阿里對國行最大的貢獻在於樹立屬於國行的核心價值、並貫徹負責任、專業、廉潔及服務至上的文化。

他對國行最大的要求是誠實與敏捷的員工,希望所有的員工都對經濟,特別是金融事務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國行服務宗旨需以國家利益為先。

依斯邁阿里在卸任後很慶幸國行職員的誠信現已不會遭到市場質疑,但起初事情可不是如此,這可是經過繁瑣地過濾工作才達成的。

“我還記得有些助理涉及股市投機活動,還有些懷疑涉及幫派活動,而他們身處的位置非常敏感,因此都一一遭到革除。”

此外,他也非常看重效率。從年報就可看出他對員工效率的要求。根據法令,國行必須在3個月內完成賬目稽查工作,但縱然法令允許國行行使展延權,依斯邁阿里仍說“不,法律要求3個月,我們就得遵守。我們從未違反法令,這意味著員工們需要勤勉工作,甚至是工作到清晨5時。”

“不過,我曾親自巡視,如果員工們加班,我覺得我應該與他們同在。”

 

完美主義
重視廁所乾淨

除此之外,依斯邁阿里還是位完美主義者,所有人都瞭解他重視廁所乾淨。當他巡視每個辦公室時,就會檢測廁所的清潔程度。如果廁所清潔度達不到標準,他會直接向經理反映,因為“如果我們連廁所都無法清理乾淨,我們辦事談甚麼清潔呢?”

依斯邁阿里在《國家銀行:首個25年(1959-1984)》回憶往事時,說道“我還記得國行董事會議,某位董事告訴我`你將標準定得太高了’。我好似引進了員工不具備的效率和勤勉的標準。”

但是,正因為他嚴己律人的高度專業精神,才會使得他卸任後仍獲得市場高度評價,也建立起民眾對國行的信心。

除了夯實國行文化外,在他長達18年的任期內,發生了許多的大事,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其中馬幣的發行,以及成功維護馬幣保持平穩就是重要一筆。

其實,國行在1961年開始醞釀自行鑄造錢幣,而馬來西亞在1963年9月16日宣告成立,更加速了馬幣的誕生,因此國行在1964年12月12日去函貨幣局,將根據1960年貨幣協議在1年半時間內(1966年6月12日)發行貨幣。

但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導致馬幣發行時間表延遲至1967年6月12日。當時,馬幣不再以英鎊掛鉤,改以金本位,1美元等於0.290299克黃金。

 

馬幣發行後爆發英鎊危機

可是,就在馬幣發行後不久,就爆發了英鎊危機。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對美元匯價降為1英鎊摺合2.4美元,對才剛起步的馬幣帶來沉重打擊,因此後來馬幣改與美元掛鉤。

不過,1973年6月國行宣佈實行管理浮動,並在1975年9月宣佈與美元脫鉤,實行管理有效匯率,並改為釘住“一攬子貨幣”。

 

貨幣政策謹慎保守

最後,我們得談談依斯邁阿里的貨幣政策。市場普遍認為其政策立場傾向保守,但他卻更喜歡“小心”這個詞彙。

“貨幣政策,管理國家財政就好比管理家庭賬目一樣,我們要量力而為,如果我們要為國家爭取甚麼,我們也要有能力。就算我們可以借貸,也是有其極限。”

老實說,我國在1960年代並沒有面對太多的經濟問題,儘管物價上漲,但問題不大,我國經濟也持續擴張,因此國行總裁都能睡個安穩覺,但是情況卻在1970年代初開始出現變化。

在1972年代,橡膠、原棕油和錫米價格大漲,我國出口收入也應聲上揚,推高政府財政開銷,但正因為需求上揚,導致進口大幅增加,也拉高了進口成本,使得1973年國內通膨率達到10%,比較1972年僅為3%,讓我國面對了首次的通膨考驗。

雖然國行通過升息、放任馬幣升值來抵銷進口成本飆升影響,但通膨率仍在1974年首季衝上24%,好在隨著政府和國行合作收緊財政與貨幣政策,1974年杪通膨逐步回跌至12%,避免高通膨對我國經濟和金融系統帶來重大傷害。

 

●第六任丹斯里阿里阿布哈山(任期1998-2000)

首位公務員總裁
臨危救市
促進金融整合

與之前兩位總裁一樣,阿里阿布哈山也有個第一紀錄,那就是首位公務員擔任總裁,過去幾任的總裁都來自私人領域,其中第三和第四任總裁丹斯里阿茲達哈和丹斯里查化胡申均來自馬來亞銀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組)。

 

首位公務員擔任總裁

在加入國行前,他在首相署經濟策劃組服務,後因第五任總裁丹斯里阿末莫哈末頓突然請辭,被前首相敦馬哈迪提名為國行總裁接班人。

他入主國行之時,正是大馬經濟和金融業最水深火熱的時候,亞洲金融風暴吹襲導致我國經濟和金融業遭受沉重打擊,而資本管制的落實更令我國備受國際社會的抨擊,讓我國腹背受敵。

因此,阿里阿布哈山接掌國行後,首要任務就是繼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以幫助我國經濟迅速復甦。

“銀根緊縮政策不僅沒有協助國家經濟復甦,反而會提高銀行利率,導致大馬經濟在第二季衰退6.8%,因此我將確保中行在經濟發展方面扮演更積極和主動的角色。它也必須是對商業有利的。”

但他也認為,經濟復甦不能只靠貨幣政策,其他發展政策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扶持下,我國經濟從1998年經濟衰退7.4%的低谷迅速反彈,1999年和2000年經濟強勁增長6.1%和8.3%。

 

撤除銀行雙軌制

隨著經濟開始走向正軌,阿里阿布哈山開始對金融業進行整頓,首先在1999年3月31日宣佈撤除銀行雙軌制,銀行業務和非銀行業務需要明確分開,同時銀行委任董事與首席執行員需每兩年進行檢討。

隨後,他在1999年的7月29日宣佈,國內所有金融機構必須在同年9月杪之前簽署備忘錄,以進行大合併,最終所有本地商業銀行、金融公司和證券銀行將分別減至6個集團,開始了國內銀行業真正大整合的序幕。

此外,國行將強化預先警報部門的運作,以加強監管預先警報部門,防患未然,以免銀行問題惡化,同時積極強化債券市場發展。

接著,他在1999年7月19日宣佈對保險業進行改革,首先保險公司的最低繳租資本的資產對債務(保險公司)的盈餘將從3千500萬增至4千萬令吉,每類報單營業的償付款準備金將從3千萬增至4千萬令吉,而結算資產的償付準備金則由80%提高至90%。

同時,國行也提供獎勵配套,促進保險業併購,包括讓合併的機構能開拓新鮮營運機會,可獲得伊斯蘭保險執照,並放寬他們對某些開銷的限制,以及擁有更大的空間去營運分行。

不過,阿里阿布哈山還未能檢驗金融業改革成果,就在2000年5月1日宣佈退休,交由潔蒂接班。

結語:經過7任總裁,共57年的努力建設,現有的國行規模已不能同日而語,權力更是不容小覷。下期,我們將來窺探國行經過多年發展的成果,並為即將入主的新掌門人預先熟悉環境。

 

( 星洲日報/財經‧報道:洪建文)



點看全文:http://biz.sinchew.com.my/node/134410#ixzz45R3cwsBL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