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根基穩固與否將是決定一座建築物是否能夠經歷風雨,而高勝控股(KEN,7323,主板產業組)就如一座擁有強穩根基的建築物,在經歷36年的歲月洗禮,依然歷久不衰,腳步穩固。
-
陳文江的創業經過雖沒有波折重重,一路走來卻也不容易,他堅持的態度,更值得時下年輕人學習。(圖:星洲日報)
高勝控股可能不是名氣最響亮的公司,甚至相對的低調,惟卻從來沒有被遺忘過,這主要歸功於該公司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拿督陳文江的創業經過。小股東對於陳文江一步一腳印,白手起家的刻苦耐勞精神,皆有著滿滿的敬佩及欣賞。
陳文江的創業經過雖沒有波折重重,一路走來卻也不容易,他堅持的態度,更值得時下年輕人學習。陳文江完成初中學業後,並沒有繼續升學,而是進入一家工程公司工作,這短短5年的工作經驗,成就了陳文江日後的企業宏圖。
他從工作中瞭解到專業工程對建築發展的重要性,明白建築物及土地架構的維修及保護是未來趨勢,縱使屬於冷門行業,他依然看見了商機,這使他在累積足夠經驗後,即離開公司出外闖蕩。
陳文江在1980年9月,以一萬令吉的資金創辦了以提供專業架構及地質工程服務為主的高勝系統工程私人有限公司,即是高勝控股的前身,公司當時聘有兩名員工。
從“建築醫生”進階“綠色發展商”創立初期,該公司主要業務活動是為大樓、橋樑、道路、土地等等提供維修與復興工程,另一說法則是當時的“建築業醫生”,專為患有“奇難雜症”的建築物進行“醫治”。
然而,創業路絕無一帆風順,在80年代經濟不景氣時,高勝業務也受到衝擊,公司掌舵人當時選擇以守為攻,不敢承接太多工程,加上有政府工程撐腰,較少欠賬,才平渡創業來的第一次亂流。
實際上,陳文江創辦高勝時,即立下要將公司上市的終極目標。而在苦耕16年後,陳文江的理想終於在1996年5月獲得實現,公司以出色的業績表現達成上市要求,成功在當時的第二交易板掛牌。
想當年,高勝控股進行的首次公開售股(IPO)計劃深受追捧,共獲得56.3倍的超額認購率,加上馬股當時恰逢大熱時期,高勝上市首日勢如破竹,全天飆漲5令吉或192.31%,以7令吉60仙掛收。
上市不久,高勝開始發現產業發展賺幅更可觀,因此,其核心業務也逐漸轉移至土木工程及產業發展,並以廉價、中低價房屋作為進軍房產市場的初期方向。
無論如何,就在上市不到兩年內,讓人心驚膽顫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正式上演,使許多公司因週轉不靈而陷困,甚至是倒閉。然而,憑著保守和穩定的經營方針,高勝卻在風暴期間繼續書寫盈利,成功全身而退。
渡過1997年危機後,高勝業務越做越好,幾年後正式提議透過私下配售、紅股、附加股、僱員股票認購計劃等企業活動,將股本擴大至6千萬令吉,同時建議轉到主要交易板上市。
崇尚綠色發展概念
轉板大計最終在2003年1月21日達成,高勝自此成為主板建築組的一員。
另外,在產業市場累積多年經驗後,高勝崇尚綠色發展概念,於2009年打造出第一項綠色產業項目——KEN Bangsar,開啟了該公司的綠色發展之旅。
幾經努力,高勝如今已建立起鮮明的“綠色發展”形象,獲得無數綠色建築獎項的認可,成功由“建築醫生”進階為“綠色發展商”。
高勝控股在創辦逾36年的時間裡,皆默默地以本身的知識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該公司不但沒有被社會淘汰,還不間斷地做出各種改變以符合社會所需,這是該公司始終能在本地建築和產業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大馬交易所資料顯示,高勝從2000年起至今不曾停止派息。另外,該公司之間也曾進行兩次紅股(2002年和2005年)、一次1變2股票拆細(2014年)和一次附加股(2002年)。
30大股東合持84%
股票流通量偏低
無論如何,該公司股票交投向來不活躍,關鍵原因相信是因該公司30大股東合計持有約84%股權,加上股本只有1億7千934萬股,流通量偏低。
交易所數據顯示,在過去30天,高勝日均成交量只有區區2萬股。不管怎樣,資料也顯示高勝股價過去5年整體處於漲軌,目前徘徊在約一令吉水平。
今年4月19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出席的小股東整體滿意高勝表現,同時也一致認為公司管理層表現讓人滿意。有小股東透露,高勝有意在今年杪或明年購置更多土地,以作為發展房產之用。
不過,也有小股東認為高勝作風過於保守,否則成就不止如此。
長江後浪推前浪;在力撐公司33年後,陳文江終於在2013年,讓兒子陳致祥出任董事經理,接過領導人的棒子,陳致祥能否帶領高勝更上一層樓,書寫另一段更多姿的30年企業史,我們且拭目以待。(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側寫‧文:劉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