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啸已过去七年,但全球经济仍千疮百孔。
忧惧让个人勒紧裤带、使企业怯于投资,结果使经济更弱,忧惧更上心头,于是更约束支出。
恶性循环使经济愈陷愈深,终难自拔。金融海啸已成过去,但我们仍未摆脱情绪的低潮。
这有点像“怯场”心态。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令人犹豫不决、或丧失灵感。
忧惧也造成焦虑,使人表现不佳。一旦恶性循环开始,便难以煞车。
然而,现在许多人认为当前经济疲软绝不只是因为“回馈圈”效应,一定还有更实际的东西。
投资难回升
但实情并非如此,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尽管利率已到谷底,投资就是无法回升。
过去5年多来,全球多数国家实质利率(经过通胀调整)都在零附近。
公债最明显,公司债殖利率也降到历史低点。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考虑修桥建路应是理想时机。
若修一条路的成本为10亿美元(约36亿令吉),之后每年将支出养护费用,每年对社会创造的净利益是2000万美元(约7200亿令吉)。
当长期实质利率为3%时,修路就不划算,因为利息成本会超过社会利益,但若长期实质利率只有1%,政府就应该借钱修路,这会是一项正确投资。
以4日为例,30年期美国公债殖利率经通胀调整后仅0.86%,目前许多国家的利率都跟美国差不多。
我们对提升道路品质的需求并未降低,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投资的需求也将更明显。
但为何却看不到修路热潮?
忧惧阻碍进步
人们承担经济风险的胃口之所以会减弱,可能并非完全源自于忧惧,也可能是认为其他人会害怕、或莫名其妙地认为景气环境不适合,或甚至根本就缺乏灵感,而灵感却适足以帮我们克服忧惧。
我要强调的是,在1929年经济大恐慌之后,美国经济成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代及1960年代,当时政府大举投资兴建跨州公路系统。
再看当前美国经济之所以相对较佳,靠的便是一些灵感。
页岩石油革命使能源价格下降,也使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降低。
要做革命性的事
近年来通讯业的大跃进,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体及各种软体等,也都原产于美国。
政府扩大支出如能引发像跨州公路系统那样的灵感,就能刺激经济进一步成长。
如果认为政府无法刺激民众的想像力,其实大错特错。
政府不需要东做一点、西做一点,而是要干大事、做革命性的事。
各国政府出资进行的太空探险计划,如果是由科学家领导,而非官僚当家,就能引发丰富的灵感。
忧惧正是当前经济进步的重大障碍,而能够为未来创造愿景的灵感愈强,忧惧自然就会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