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带一路”概念,预计将衍生庞大的基建工程项目需求。
有工程自然涉及运输,运输又会带动能源需求;虽则有关需求未必足以令国际油价转势反弹,但至少有利于沙地阿拉伯延续石油市场的霸者地位。
沙地官员早前强烈暗示,打压国际油价的策略已经成功,矛头直指美国新兴的页岩能源势力。
事实上,美国产油量的增长势头已明显放慢,当中属于页岩压裂技术开采的原油占比较大,反映油价大跌的确削弱了页岩能源商的获利,成功阻遏了页岩能源势力对沙地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威胁。
沙地的策略,除了“薄利多销”抢市场之外,还持续投入大笔资金扩大产能,为的是确保自己永远拥有大于美国的产油能力,以便继续号令天下。
沙地政府在国内则继续大洒金钱大兴土木,制造能源需求。
结果是,一方面沙地4月每日原油产量增至1030万桶,但同期每日原油出口量达到789万桶,较一年前增长10%。
伊朗伊拉克摊薄市场
这显示原油供应即使过剩,对价格造成压力,但实际上原油消费国仍在增加进口沙地原油,沙地的抢市场策略似乎初见成效。
也难怪沙地这么主动出击,针对美国页岩能源势力;皆因沙地两大出口市场——美国与亚洲,近年对沙地原油的需求持续萎缩。
美国由两年前每日进口150万桶,跌至目前每日不足100万桶;亚洲市场则愈来愈倚重伊朗与伊拉克的供应,摊薄了沙地的份额。
美国本土页岩能源势力崛起,固然是自给自足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刻意降低对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依赖,改为增加从加拿大进口原油(由4年前平均每日进口约100万桶原油,增至目前每日近300万桶),但代价是导致美沙关系逐渐疏远。
页岩产量回复中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放宽原油出口禁令态度保守。
一方面希望利用产油过剩压低本土炼油成本与汽油价格,从而达到刺激国民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似乎真的无意破坏美沙多年的战略伙伴关系,维持出口禁令以示无心跟沙地抢市场。
但沙地如何解读奥巴马的心意,又是另一回事。
油盟料维持产量
油盟下个月即将召开大会,按目前市场估计,支持减产以托油价的阵营较以往更弱,相信最终决定维持成员国每日产油配额不变。
不过,国际能源资讯署(IEA)已作出警告,当原油价格反弹至每桶70美元水平,页岩能源产出有机会逐步回复正常,并从新投入抢夺市场份额,因此,沙地仍未可以断言稳坐油市一哥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