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午放学回家开电视看奥运是成长记忆的一部分,如今线上看奥运项目剪辑,感觉依然美好。
看着竞技场上的全力以赴激动人心,读着有关于运动员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也叫人动容,无怪乎在那人人都还看着电视的年代,2012年的伦敦奥运在17天的奥运直播收入就可创26亿美元(约109亿令吉)。
但办奥运一直都是个足以连累一两代人的赔本生意。
1976蒙特利尔奥运的基建开销高达150亿美元(约630亿令吉),超支11996%,结果耗了30年才把债务还清。
承办2018冬季奥运的平昌,人口甚至还不到位于霹雳州金宝的一半,基建开销却达130亿美元(约546亿令吉),超支86%,人均负担为29万美元(约121万令吉)。
最戏剧性的莫过于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了。联想一下事故时间线,你大概可以猜测到基建开销超支的结果。没错,那就是2007-2008年的希腊债务危机。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克拉科夫、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当年会退出2022年冬季运动会的竞标,让争办城市仅存阿拉木图和北京。
而波斯顿、布达佩斯、汉堡和罗马,也相继退出竞办2024年夏季奥运,导致国际奥委会直接把2024年和2028年的承办权,直接分别颁给了巴黎和洛杉矶。
我们不仅要问,奥运所要求的基础建设,难道不能在赛后让当地人受益吗?奥运不是会带来经济效益吗?
为大赛而建的体育馆,不是因为地理位置欠佳,就是财务管理出状况,而遭闲置甚至废弃,北京奥运场馆在赛后多年依然能正常且有效地运作是特例,非常态。
另外,由于场馆多处于城市外围地区,而非当地商业和工业集聚地区,为赛事而建造的地铁路线,根本不符合当地人所需,所以既无法服务当地,赛后使用率也偏低。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和史上最昂贵的索契奥运,正是这些问题的最佳写照。
高成本低利用
至于经济效益,耗资450亿美元(约1890亿令吉)的北京奥运,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仅有36亿美元(约151亿令吉),而花了180亿美元(约756亿令吉)的伦敦奥运的直接经济效益为52亿美元(约218亿令吉)。
关于经济效益和成本最大问题,还不只是数额差距甚大,而是得益者和负担方不对称。
各大商业团体、国际奥委会和电视台都从举办奥运的过程中瓜分利益,但最后承担后果的却是主办城市当地的居民,还真是一夜风流之后,天下皆欢,斯人独憔悴。
为了避免以后再也看不见奥运,奥运承办城市的遴选制度是时候改变了。
该怎么改呢?
1984洛杉矶奥运给了很好的启示。
洛杉矶奥运最赚钱
由于1976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开支过于庞大,而导致1984的奥运承办无人敢问津,洛杉矶于是接下了担子,却也成了奥运史上赛事盈余最大的一次。
理由有两个:第一,由于洛杉矶是唯一竞办城市,国奥会无力多做要求,因此承办条件更有利于承办城市。第二,洛杉矶几乎不砸大钱建新设施,而是善用当时现有的基建资源。
套用此逻辑,改革途径可以有两个简单方向。
第一,废除价高者得的竞标方式,改为维克里拍卖法则,也就是胜出者只需以竞标当中次高价为承办预算,以减少竞标城市为了增加获选机率,而无休止地提出庞大预算的诱因。
第二,同区域的多个城市可联合申办,在无需花大钱并善用现有的基建资源底下,也能收获承办奥运的益处。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为何停办奥运呼声不断黄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