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上心头098之成长股的迷思
上期说到我2018年的选股,暂时是成长(顶级手套)胜高股息(莫实得种植)。之前友人也拿资产和成长对比,发现以资产来买一些公司,看似安全,但是往往掉入了"价值陷阱"(Value Trap)。例如,APM汽车控股(APM),15年的净资产从每股2.23令吉增加到6.31令吉,但是今时股价只有2.77令吉,远低于2014年的最高峰6令吉。资产不断增加,但是股价却没有跟着成长,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公司有派股息,那么还好,(APM每年的股息介于10仙至52仙之间,长期下来,投资成本降低许多)若果没有,以小股东的心理素质较差,很可能越买越怕。
最糟糕的情况是当公司股价触底,小股东还没有享受到公司业绩越做越好,股价回弹的情况时,大股东突然一个私有化,把小股东淘汰出局。所以,公司是否成长之余,还需考量大股东是否愿意和小股东同甘共苦?共苦肯定没什么问题,倒是甘甜时期将至未至之刻,大股东愿意和小股东分享未来吗?
另一个被一些投资者奉为黄金投资法则的是公司连续两季获利成长,有些还加上本益比不得超过10的条件。以季度获利成长来做出投资决定似乎非常草率;辅以简单本益比更是不知所云,因为不同的行业,平均本益比大不相同,而且本益比是过去式的参考,许多著名的投资大师都不依靠这个比例来做为投资的标准。况且,两季成长,如果第三季滑退,是否便要卖出呢?公司股价因亏损跌到非常低(比如说10仙),之后有了盈利(比如说每股盈利5仙),本益比自然非常低(等于2),那么这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呢?万一下一年再亏损,我们又得卖掉它吗?
以公司连续获利成长来做投资,并没有错。公司之前如果亏损连连,一旦获利,而且是连续两个季度获利成长,股价随着反弹是顺理成章。但是,我们应该研究公司为什么会连续获利:是回光反照,还是谷底反弹,或什么也不是?不然,当盈利回跌又急急忙忙脱售,永远被盈利牵着鼻子走,恐怕比短线投资者还不如。
另一个投资误区是,因为季度获利的成长而全年化盈利,数学上没错,但是现实上却不应如此做分析。每一个时刻的局势或业务转变,都可能影响业绩,除非公司经营的是一成不变的业务,不过,一成不变,也就没有业务或盈利的成长了。举例来说,达洋企业(DAYANG)2018年6月30日、9月30日和12月31日的每股盈利为4仙、5仙和10仙,连续三季成长,股价因此从谷底反弹,大涨逾倍。但是,我们如果用全年化盈利的模式来计算(即16仙、20仙和40仙),那么接下来一季就大错特错了,2019年3月31日的业绩揭晓,公司每股亏损0.4仙,中断了连续盈利的神话。盈利中断,投资者应该套利吗?本益比从单位数变成负数,投资者应该卖掉吗?
所以,投资成长股,必须打破上述迷思,别以为靠数学好即可吃糊;最难的是在于成功找到一家公司的业绩循序渐进,成长连绵的,而不是误把一波起一波跌,潮来则起,潮去则退的时势股当作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