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曾写过一本名为《穹顶之下》的科幻小说,描绘着有座小镇被天外飞来的神秘的穹顶包围起来,任何人都无法出入。
这本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中国前央视记者柴静就以这样的“穹顶”比喻困扰着中国的雾霾问题,制作了一部同样名为《穹顶之下》的纪录片。
不久前,这部纪录片在中国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纪录片里引述了不少数据和资料,点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这其中包括了被列为‘支柱产业’而事实上却消耗不少金融与环境资源的重工业企业、导致大量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的无谓城镇化、垄断市场的油企、运转失灵的国家机器等。
雾霾成因复杂
《穹顶之下》把中国社会公众原本就知道的议题,以多媒体的呈现方式,配合源自美国的TED的演讲手法,摊开来让群众过目。
姑且不论有些人质疑当中数据的准确性,但这部纪录片确确实实刺激了大众群体对环保问题的讨论。
普罗大众自然是这部影片的观众对象,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企业界和政界才是需要被‘唤醒’的对象,而单单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还是不能做到这一点。
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纵横交贯,当中涉及的除了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平衡,还涵盖了管理机制、国企垄断、讯息自由、执法公正、产业准则、商业利益、城市规划等互相联系的因素,其中复杂的程度连希腊神话的戈耳狄俄斯之结也望尘而不及。
反污染成效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穹顶之下》风靡中国,正值2015年中国的全国“两会”前夕。
今年的“两会”季于3月15日收官后,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新闻发布会内容看来,除了反腐,环保议题也在经济政策的考量之内。
李克强提到,“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达目的决不停战”,并称“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
污染问题牵连甚广
李克强在谈话中避免提及国企,尤其是石化企业与污染的关系;在记者提问起柴静的《穹顶之下》中声称石化、中石油这两个央企一直在妨碍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时,李克强虽并无直接提起这两家企业,却称“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
虽然如此,中国污染问题所牵连的方面极为广泛,而环保、反腐、民生等问题,自2013年李克强任职国务院总理以来都会被提起,雾霾问题却仍然日益严重,连李克强也不得不坦诚反污染“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不过,基于国内外的压力,中国看来还是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尤其是特别针对以雾霾为核心的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的目标为7%,这表示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会下降。
根据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的分析,中国媒体生产的电力的比率会从2014年的72.5%,下降至2020年的60%,而在2014年里中国也在再生能源里投入了900亿美金,比美国所花的520亿美元还多。
但是,即使煤矿需求减少、对再生能源投入更多资金,不厘清造成中国环境问题的种种复杂成因,就无从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雾霾、水源污染等问题仍然是中国所必须持续面对的痛楚。
先进国=“仙境国”
在马来西亚,我们所面对的空气污染处境,和中国的却是不同的局面。
每一年,烟霾弥漫都成为了我国无可避免的“常态”。众所周知,马来西亚的烟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邻国印尼苏门答腊烧芭所致。
烧芭原是传统耕作方式,旧时的山民以烧芭的方式进行耕种并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是一旦大企业为了清空原始森林、获得可以种植经济作物而将烧芭作为一种便捷手段时,烟霾就是当地人和邻国居民所必须承受的苦果。
年年必临
面对年年必来临的导致健康问题、经济活动受到干扰的烟霾,有人揶揄我国未成为‘先进国’,反而因为雾锁烟迷而成为“仙境国”。
4月,《雅加达邮报》报导印尼的环保组织印尼环境法中心就批评佐科政府的环保法执法行动里,只抓小鱼不抓大鱼,平民百姓遭受对付而大型企业却安然无事。
与此同时,印尼与马来西亚竞相成为东协秘书处里处理空气污染的领导地位,并期望把办事处设立在西爪哇环境与森林部,不过究竟这样能不能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还是一个疑问。
虽然马中二国人民面对的空气污染问题不一样,但大家看来都是抱着穹顶消失,蓝天归返的环保梦。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 malaysia@anbo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