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视窗

阅读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泉源/洪文杰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20 Feb 2017, 10:31 AM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除了需要稳定的政治外,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高低,是该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否能持续性上升的关键因素。

而一个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最基本的测试,就是其阅读的风气。

阅读,是扩大视野的最廉价方式。当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都不阅读,基本上就无法扩展其视野,社会的运作也不会出现创新与增长的动力。

也正如宋代黄庭坚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一个缺乏阅读的社会,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只会喊喊口号、人云亦云的环境,许多负面的讯息,错误的资讯,就很快的群体中散布,而民众则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并信以为真。这个社会要变得进步,这个群体要变得有智慧与前途,几乎将是不可能的。

借镜温州城市书房

近日,中国浙江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进全民阅读,浙江将推广温州城市书房建设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城市书房建设,到2018年底建成100家城市书房。

当前,温州城区已经开了17间城市书房,每间书房面积在150-300平方米,藏书1万至3万册,有的还设置了少儿图书专架和儿童阅读专区。

选址上,“城市书房”充分考虑环境场所的协调性和服务范围,主要选择公园、住宅区、文化中心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城市书房均是24小时免费运营,致力于为当地市民提供全天候的阅读体验场所。

但是,如果单单是24小时营业,对于读者而言,新鲜劲儿一过去,图书馆的运营将是个问题。

首先是成本问题。如果图书馆深夜运行还配有工作人员,那么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图书馆人力成本的增加。所以,温州城市书房不配备工作人员,读者凭借温州市图书馆借书证或市民卡,30秒就可完成自助借阅。

但是,无人看管也不等于放任自流,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城市书房采取“凿壁偷光”的办法,向相邻单位借用保安,利用合作单位现有保安力量对书房进行维护,并且通过安置摄像头对书房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

除第一家城市书房,之后的自助图书馆,都是以合作的模式运营,除图书由市图书馆提供以外,其他如运营经费、馆址和装修等都由合作方提供。

总体看来,温州市匠心独运,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基础上,为当地市民提供了多处“城市书房”,既有利于提升当地市民公共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温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书局挣扎求存

回看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的阅读率似乎“惨不忍睹”。

尽管每年的大型书展期间,都会看到人潮汹涌,出席群众都买上一篮子的书籍;但仔细关注,食谱、美容、旅游休闲等书籍才是畅销品。

撇开书展期间,国内各大小的书局,基本都在挣扎求存。书局的生存,往往依赖的都是文具、学校作业、杂志等等。甚至,过去书局林立的吉隆坡市区,如今也只是剩下寥寥几家书局,这更加凸显出马来西亚人对文化危机感的不知觉。

事实上,无论是马来西亚还是中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进,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到极大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城市在市民的精神文化塑造方面却长期滞后,缺失严重。

有鉴于此,马来西亚在强调要成为先进国与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余,政府与民间应当更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多博物馆、图书馆、体验馆都应当得到建设发展。

城市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更多种类、更吸引人的“城市书房”。这才是经济与社会永续发展的泉源。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70220/%E9%98%85%E8%AF%BB%E6%98%AF%E5%9F%8E%E5%B8%82%E5%85%AC%E5%85%B1%E6%96%87%E5%8C%96%E5%BB%BA%E8%AE%BE%E7%9A%84%E6%B3%89%E6%BA%90%E6%B4%AA%E6%96%87%E6%9D%B0/

 

Discussions
1 person likes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