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视窗

中企出海更需入乡随俗/大马安邦智库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04 Dec 2017, 10:30 AM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后,“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国际共识”,驱动中国和世界步入全球化的“中国时刻”。

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咽喉的马来西亚,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等领域的进展十分显著,中企投资大马金额也不断增加。

根据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数据显示,仅在制造业领域,被批准的由中方主导的项目就从2015年的17个增加到2016年的33个,总投资金额也在一年内从19亿增至48亿令吉。

然而仍有不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发展中国家,对中资企业的进入表示疑虑,而大马即是其中之一。

存在文化差异

外界的质疑主要集中点之一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了,但是没有扎实地“沉下去”,也似乎很难“融进去”,存在“见完即走”的现象。

当然,中资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面对大马这一海外市场激烈的竞争局面,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规程、甚至是语言、风俗及文化上的巨大差异都给中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比如,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于本月初的报道,吉隆坡警方11日晚在取缔一群聚众赌博的中国工人时,双方因语言不通而发生肢体冲突,警方当场开了四枪以控制局面,所幸双方的冲突并未演变成流血事件。

虽然,这是近来中资大举进入大马后发生的首次此类冲突,但事件背后反映出的中企工人对所承建项目所在地法律及文化习俗方面了解的缺乏值得反思。

3招解决”水土不服”

面对此类差异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或努力,以解决“水土不服”问题,实现更好的“走进去”。

一是,中企在海外形象的树立不仅要靠外部活动,更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与管理。

特别是应加强对来自投资国本国的工人的培训与管理,帮助他们熟悉海外投资地当地的法律法规及文化习俗。

二是,为有效避免因语言交流不畅通导致的误会与冲突,中资企业可积极鼓励并安排那些被雇用的投资地当地本土工人与来自投资国本国的工人同吃同住,加深了解,互帮互助,实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温和传播。

三是,与熟悉跨国投资的专业咨询机构建立联系,提供培训、宣讲及专业的风险预防建议与方案,防患于未然。

借鉴日本在东盟经验

在这一点,或许中国可以从日本在东南亚的经验学习。

在1970年代,一些东南亚国家认为日本在亚太地区进行经济新殖民主义,甚至当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Tanaka Kakuei)造访印尼和泰国时,还发生了反日示威和暴动。

这些事件,让日本领导人充分认识融入当地、提升双方交流的重要性,并在过后20年开始积极推动“人文外交”政策,把资金的投入用于战略性的交流项目。

日方用不同的资金来资助不同的项目和活动,以及通过各种“优惠或惠及人民”项目,寻求深入东南亚草根的效应,从中获得当地人民的好感,也在实际上为东南亚人民带来一定的贡献。

可以预见的是,在加大对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前提下,若能加深对以上几点建议的关注,中资企业必能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得更远,走得更深,也必将引领“一带一路”迈向更高层次的民心相通。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

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71204/中企出海更需入乡随俗大马安邦智库/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