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视窗

中小企成“走出去”主力军/大马安邦智库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04 Feb 2019, 01:54 PM

美中贸易战背景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机会 (下)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向海外市场发展是大势所趋。

寻找劳动力、技术、市场空间、服务对象、地理便利性、扩大品牌影响、优化资本配置,正是驱使中国企业往外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在全球跨国公司的队列中,不难发现中国企业的身影。

在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几乎各占一半,民企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总体上趋增。

每年,一批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积极寻找海外发展机会,中小企业在近年来逐渐成为“走出去”主力军。

2018年,中国非公有经济控股主体对外投资554.2亿美元(约2272亿令吉),占比超过50%,达57.4%。

在东盟地区,中国国有企业投资偏重能源、金属、交通等行业及大项目;相比之下,民企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及服务业。

海外并购额大减

2017 年末,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逾4700 家,雇用外方员工35.3 万人。

总体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在2019年将延续2017年以来的增速放缓趋势,中资企业跨国并购实际交易额明显减少。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较大,部分欧美国家更加严格地审查来自中国的投资,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权更替后调整政策,中资海外安全风险上升。

中国积极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政府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和鼓励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

对外投资方面则加强管理,对大规模资金流出的限制及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加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总体上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但不同阶段的政策特点各有不同。

中国商务部1月16日公布数据,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约5323亿令吉),自2015年来规模首次低于同期吸收外资额(1349.7亿美元或5534亿令吉)。

重视科技创新实现共赢

自2018年初以来,美中贸易摩擦显著恶化,对两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贸易保护主义、美中互相加征关税,除了影响贸易和消费,也通过冲击投资导致全球产业链出现部分转移,全球供应链因此做出“应激性”调整。随着贸易战持续,全球产业布局和供应链可能重构,在价值链上表现出一系列变化。

贸易战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原材料和部件的进口价格可能上涨,供应链在短期内被动调整,中国一些工厂因此考虑搬迁。

但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布局越来越理性,不会仅仅因为地缘政治事件而改变系统性的投资战略。一方面,中资企业积极加强对外投资信息交流,密切关注海外市场动向变化。

另一方面也会倾听外部机构的专业评估和建议,及时调整商业运营策略,最大限度地控制投资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不必然降低成本。现今的企业全球化生产布局,已不再是简单地从高成本地区转到低成本地区。

文化融合成本、制度成本、安全风险成本及其它隐性成本,均应包括在经营成本之中。

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必须从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分工核算海外经营成本,重视科技创新,与东道国实现“共赢”。

中国企业顺利出海,在实现方式上需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力量,构建国际产业生态,增强应变能力,通过企业联盟的力量推动全球价值链不断优化。创造共同市场,从开放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应该会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选择。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90203/中小企成走出去主力军大马安邦智库/

Discussions
1 person likes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