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加之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外部压力,此前市场对2019年中国经济表示出悲观预期。
不过,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6.4%的经济增速超出市场预期,于是又有人开始乐观判断中国经济已触底反弹,并预期货币政策将收紧。
这一预期以及监管部门的沟通不畅,引发资本市场的持续下跌。从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公布的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有必要对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做更客观的评估。
客观来看,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全面逊于预期。
工业增速的回落可能缘于增值税改革的短期影响,但7.2%的消费增速却创下近2003年以来的最低。
这也说明目前国内的内需动力严重不足。
此外,被寄予厚望的基建投资增速持平,并未实现高增长。
内需严重不足
制造业投资延续下滑,则说明实体企业对经济前景不乐观。
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因此,首季的超预期增长可能是一种短期表现,市场对此不能过度乐观,而更应采取一种更客观的态度,在判断中国经济形势时要看到更多困难。
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人员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压力仍然很大。
从中国国内来看,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今年以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再次抬头,钢铁行业利润开始大幅下降,急需加大去产能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国内强大市场还未形成,需求仍然疲软。这从中国汽车行业连续大幅下滑中可见一斑。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美贸易谈判风云突变,对中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触发人民币贬值
首先影响的是对外贸易。从近期地方公布的一些外贸数据来看,很多省市对美国的出口已经出现连续的下降,更多地方开始转向非美市场。
这种转变可能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很多的外贸企业都会受到冲击。
其次,中美贸易谈判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企业投资。
很多企业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可能会减少在中国投资,或者干脆将企业转移出中国。
这些措施都会影响中国就业水平与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国内消费。
第三,贸易摩擦加剧必将打击中国的金融市场,除了打压股市表现外,最值得警惕的风险是触发人民币汇率贬值,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骨牌效应。
就今年而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一直存在。
政策发力稳信心
如果中国尽力采取刺激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那么,2019年实现6%到6.5%的经济增长目标没有问题。
但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再次出现大幅下滑。
因此,短期而言,为了稳住市场信心,中国宏观政策仍需要保持定力,政策仍需持续发力,继续实施宽松的调控政策,这是支撑短期经济增速的手段。
而中长期来看,则需坚定推进改革与开放,解决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是提高经济质量的手段。
但要注意的是,中美贸易战如果恶化,将对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对未来经济形势也需要重新评估。
最新的4月宏观数据逊预期,与首季“超预期”形成对比。
这可能意味着,评估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要更加谨慎和客观。
经济下行压力趋势不改,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恶化,都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应对提出了更高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