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錢賺就是好生意”。前景看佳的行業遭人擁戴,哪裡有錢哪裡去,原就是商界不二真理,所以我們看見越來越多馬股上市公司啟動所謂“多元化”業務策略,搞製造業的突然涉足產業發展,搞貿易的突然進軍油氣業,總之哪個領域前景遭看好,原本業務八輩子不相干的企業都會躍躍欲試。
我們大可將此現象稱為企業隨機應變的本事,雖然在特殊情況下,用“隨波逐流”來比喻或許比較貼切。
投資一門新生意,尤其是專業生意,成功條件並不如想像中簡單,需要評估的因素有很多,涵蓋對資金、人力、知識、經驗等的要求,不能純粹以領域展望作為考量,因為展望再好,無力經營也會招致失敗。
如近年發展迅速的油氣領域,國家石油(Petronas)宣佈的3千億令吉資本開銷讓許多企業如痴如醉,結果我們看見各企業陸續宣佈進軍油氣業,當中更不乏核心業務與油氣業毫無關聯者,待黑金熱潮退卻後這些企業如何收場,相信數年內即有答案。
當年原棕油上探每公噸4千令吉大關,亦有許多外行企業爭相買地種油棕,一些資金匱乏的企業也發股集資收購種植資產,導致數年後的今天供應大增,加上需求疲弱,原棕油如今徘徊在每公噸2千400令吉,許多企業的財務狀況不僅未因投資種植業變得更好,甚至更加惡劣。
細看之下,當年的種植業與今天的油氣業還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馬股擁有許多成功的大財團,這些財團不僅在各領域皆有斬獲,甚至已開始晉身國際舞台,規模越來越大,這是隨機應變的成功例子;這於是吸引許多野心企業東施效顰,誰好就學誰,最終成了不湯不水的小財團,長期困在多元業務叢林中苦苦掙扎。
一家企業是隨機應變或隨波逐流,唯有後期發展情況能證明一切。身位投資者,我們不該在企業宣佈嶄新投資消息之際貿然入場,而是該觀察相關公司往後表現再做決策。
浮木或鱷魚,遠看還真難分清呢。(星洲日報/財經小品: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