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擔心,美國聯儲局“收水”和日本銀行“放水”夾攻亞洲新興經濟體,大量資金流出東南亞市場,壓低各國貨幣,受害者包括印度、印尼,現在波及菲律賓、泰國,大馬作為東盟發達經濟體之一,恐怕會受到牽連。
早在2008年,當發達經濟體面對危機時,各國中行就紛紛站出來信心喊話,強調他們透過外匯儲備、經常賬盈餘等,建立起堅固的防護牆,不怕危機擴散。
隨後我們發現,作為出口導向經濟體,當最後買家如美國和歐洲面對危機時,我們的貨品大量減少,影響不可說不大。於是我們加強週邊貿易,希望可以與鄰國之間的買賣,可以儘量減少歐美需求放緩的打擊。以目前成績來看,這項策略似乎不過不失,尚有不斷的路程。
雖然實際需求減少,但美國和歐元區先後落實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釋放大量游資到全球金融體系,極大比例轉進了經濟展望強穩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加快了資金市場的成長,間接推動了各國經濟增長。
後來,美國經濟轉好,聯儲局主席開始釋放縮減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信號,投資者馬上做出反應,逐步調動資金回到歐美。大量外資撤離,首當其衝者自是過去幾年享儘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好處的新興經濟體。
馬股馬幣近期賣壓沉重,綜指退回全國大選前水平,剩1703.78點,馬幣兌美元今年至今也貶值7.8%。分析員警告,聯儲局退市、歐元區復甦不盡理想,亞洲貨幣或會再跌,野村證券點名大馬及泰國恐怕成為下個狙擊目標。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雖然馬股馬幣的基本面強穩,但退市賣壓鋪天蓋地而來,而且並非單單針對大馬,所以短期內馬股馬幣波動勢必加劇,不過,隨著投資者逐步消化利空,加上下半年經濟可望轉強,相信馬股馬幣會慢慢回穩。
相對於股匯風險,其實我們更應重視政府兩大轉型計劃的進展。隨著起步階段的激情過後,低垂的果實都已摘完,現在經濟轉型計劃開始進入關鍵的執行中期,一些涉及經濟結構的策略更是引來不少利益集團的反彈。由於執政黨在全國大選中並未獲得令他們滿意的成績,相信接下來的改革計劃會面對更多阻力,稍微處理不慎,恐怕會葬送幾年來的改革成果。
至於影響同樣深遠,卻不如經濟政策搶眼的政府轉型計劃,在民怨因治安、行政效率低下、貪污橫行的現在來說,龐大的公務員體系如何配合社會的變化而展開相應的轉型,繼續滿足全國人民的需求,顯然也不可忽略。目前來說,普通人如你我,暫未感受到政府轉型計劃所帶來的好處。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提醒我們加強金融防護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推動我們進行深層的政經改革。開始時,這兩次危機的驚濤駭浪令人恐懼不已,卻也迫使我們深思,從中尋找整頓國家的良策。與過去兩次危機相比,近期股匯震盪雖然存有風險,卻算不上是危機,待安渡了這次的急流,我們會發現,原來前方的路還遠著呢。(星洲日報/焦點評析: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