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財經評論

亞洲宿命

Tan KW
Publish date: Tue, 03 Sep 2013, 03:02 PM

2013-09-03 13:43

隨著美國經濟數據不斷指向復甦,投資者已預見量化寬鬆退場在即,導致資金不斷從亞洲市場流出,股市與匯市皆遭重挫,尤以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國最為嚴重,熊市跡象初現,專家也警告亞洲金融風暴或重演。

美國次貸危機與歐債危機發生後,市場不斷強調全球平衡傾向東方世界,因亞洲國家的經濟面比西方國家還要強穩,資金不斷從歐美奔向亞洲市場避險。

然而到了美國經濟復甦在望、量化寬鬆政策退場逐漸真實時,資金卻大肆逃離不久前還不斷讚揚基本面強穩與長期前景佳的亞洲國家,回歸美國去了。

類似的情況在90年代也曾發生過,資金在1990年代湧入亞洲,使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後來美國經濟在90年代,以格林斯潘為領導的聯儲局開始提高美國利率來對抗通貨膨脹,資金又重奔美國懷抱,市場波動引來“嗜血”對衝基金的狙擊東南亞貨幣,引爆亞洲金融風暴。

我們雖可把原因歸咎於資金有趨利性質,但國際資金始終視亞洲市場為投機市場,意識上還是傾向看好歐美長期發展,才在美國經濟稍復甦,就棄亞投美。

然而,亞洲國家似乎還未看清楚這事實,始終深深相信受過度渲染的“東方神話”,對經濟增長有不尋常的信心。

正如《彭博社》專欄作家白賽克指出,熱錢推動亞洲經濟近年維持快速成長以及成功擺脫全球金融危機誘發亞洲的自大,認為他們與西方已經脫鉤,而隨著中國13億人口越來越富有,亞洲榮景預料會持續下去。如今隨著印尼盾、泰銖等亞洲貨幣突然貶值,自大的代價也就越來越大。

儘管目前的市場波動還未表示亞洲就此淪陷,而經濟學家也認為亞洲各國的外匯儲備以及銀行體系穩健,足以應付這次的市場的波動。

惟僅僅渡過難關還不足以自豪,亞洲國家需擬出擺脫與美元的負向關係之策略,並持續增強基本面與各國間的團結。

可惜的是,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長期仰賴舉債來推動經濟成長,促使債務比重不斷飆升增加了財政風險。

這使以穩健的經常賬、高外匯儲備、高經濟成長等基本面因素良好著稱的亞洲國家,其實蘊含許多風險,才是資金不想安居於亞洲國家的原因。(星洲日報/財經小品:劉國通)

 

More articles on 星洲財經評論
郑钦亮.冬铁猫山王站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林瑞源.敦马的困境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黄振威.中等收入陷阱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黄晓虹.东铁话东西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王宝钦‧FGV始知盘中餐

Created by Tan KW | Jan 24, 2019

王宝钦‧卖地寻租

Created by Tan KW | Jan 15, 2019

洪建文‧数字会说话

Created by Tan KW | Jan 15, 2019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