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財經評論

油價與通膨

Tan KW
Publish date: Wed, 25 Sep 2013, 10:34 PM

2013-09-25 11:50

2008年6月間,時任首相敦阿都拉宣佈大馬汽油每公升佈調漲78仙或41%至2令吉70仙,同期廣泛用於運輸業的柴油,也漲63%至每公升至2令吉58仙。

阿都拉政府在國際油價上漲至147美元高峰,雖然為其大膽改革節省137億令吉,但民間怒火不斷;尤其過後國能所用天然氣價格倍增,內閣更批准國家能源調漲電費26%,導致通膨張牙舞爪,一發不可收拾。

在那次的大膽改革後,7月間通膨上漲至8.3%,8月更攀升至8.5%,寫下了26年的新高。大馬在1974年4月的通膨率上漲至23.9%。

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引發1973至1974年首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飆漲,1974年漲幅達350%,再加天然災害作物歉收,除了大大影響全球經濟成長,日本、韓國、台灣等的消費價格指數都上漲至逾30%、40%與47%之間。

1974年的通膨景象,個人沒有太深刻的印象,感受的苦處不深,主要是處於魚米之鄉,依稀記得麵粉、白糖一斤兩三角,5分錢已可買到一片糕或者5片蘇打餅,一斤甘望魚也只不過一兩毛錢。

那時父母割膠為生,父親兼管一片山地,除了吃自種的菜外,還有漫山遍野的野菜,自家養的雞下的雞蛋下鍋。

偶而,來個魚蝦、鹹魚蔬菜咖哩“一品鍋”,勞動的雙親和發育期的孩子,一家七八口加飯又加飯,似乎沒有感受太大的壓力。

2008年那段時期,雪隆一帶的麵食由3令吉至3令吉50仙之間,直躍至4令吉以上;然而,2011年到獅城時,還可以2.50新元吃一碟雲吞麵食,6角喝一杯咖啡。以大馬的薪酬調漲幅度,我國的食品的漲幅似乎已高得太離譜!

對比起來,2008年5月原油價格指數較2004年平均上漲225%;2008年5月糧食價格指數又較2005年平均上漲72.5%,其中小麥上漲116%,玉米147%、大豆119%、稻米250%。

不過,隨全球供應增長,白米價格已從2008年回落,如泰國25%白米由當年每公噸603美元,下跌至8月的484美元;越南25%白米也由553美元挫至362美元。

大家知道,政府調漲油價的用意,是減少燃油津貼,而把有關津貼用在較具建設性的領域;若確實能夠用在較建設之處,這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其中一個點子是用於援助弱勢群。

在油價未調漲前,國內的需求力道已大大減弱,據零售業反映,需求愈來愈薄弱;這股漲潮緊隨著未來調漲的電費,極可能打擊國人的消費能力。運輸行業醞釀調漲運輸費,這可能引起連鎖通貨膨脹。

這一波的油價調漲,受衝擊的弱勢群大約佔兩三成,衝擊更深的是佔五分之三的中產階級;政府援助弱勢群原無可厚非,然而受衝擊的中產階級卻會拉低內需與經濟成長。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政府是否可以有個津貼運輸食品、必需品燃油的機制,以便讓這些相關運輸業仍享更低津貼燃油,以緩物價飆漲,從而緩解經濟衝擊?

當然,政府須避免重蹈覆轍,極力堵住濫用燃油津貼的缺口,如羅里方面可統計每月用油量與里程,每6個月驗車時再對照里數表;農漁牧業也可根據用量統計津貼燃油量,由農漁牧局按其收穫監控是否投入真正運用生產活動等。

穩住物價的另一關鍵,是開放穀物、白糖、玉米進口的機制,讓這些物品進口有一定的競爭,人民與消費人才能得益;而不是“肥”了利益集團,“瘦”了廣大人民!(星洲日報/焦點評析:張啟華)

 

 

More articles on 星洲財經評論
郑钦亮.冬铁猫山王站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林瑞源.敦马的困境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黄振威.中等收入陷阱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黄晓虹.东铁话东西

Created by Tan KW | Apr 09, 2019

王宝钦‧FGV始知盘中餐

Created by Tan KW | Jan 24, 2019

王宝钦‧卖地寻租

Created by Tan KW | Jan 15, 2019

洪建文‧数字会说话

Created by Tan KW | Jan 15, 2019

Discussions
1 person likes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