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發展國家汽車工業時,是在缺乏競爭對手寂寥景況中營運;悠悠30多年,驀然回首,《中國經濟季刊》創刊編輯史塔威爾的一席話,才點醒這是普騰迄今仍無法走向世界舞台的一大關鍵!
韓國比大馬早十幾年開展汽車工業,如果說日本在二戰後,是模仿美國而奠定其亞洲汽車大國地位;而位於東亞的韓國,則以日本為模仿對象。
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推展大馬國產車的構想,起初是想模仿日本、韓國,盤算兼得日、韓之長;日本工藝水平較大馬先進幾十年,與大馬水平接近的韓國,自然是大馬較易學習與模仿的對象。
大馬當年的汽車工藝技術在東南亞首屈一指,大馬提高其價值鏈,欲從裝配日本車,提昇至出產本身的國產車,這點嘗試原無可厚非。
然而,大馬一開展起本身的汽車工業後,不僅提高非國產車的關稅,儼然讓人非選國產車不可;二手國產車的汽車零件,也比日本車原裝零件昂貴不耐用,這大概是當時國家汽車工業生態之一斑。
相反的,韓國在推動其國家汽車政策時,是讓5家汽車製造商互相競爭;各家汽車工業公司不僅要劇烈競逐國內市場,其中一家建在港口邊的現代汽車,更從拼出口中洞察更大市場格局和提高工藝水平,最終躋身全球第四大暢銷車之林。
正如在武術中,競爭讓人互相砥礪;在懶散懈怠時,遭對手狠狠踹上一腳,雖然會痛徹心扉,這會激發雄心壯志,不斷提高競爭力。
如果已進步到一個水平上,或者累積了不少經驗、技術與能量,若時時有對手的出現,還可“遇強則強、遇強更強”;因為有對手的切磋,才成就了驚心動魄、嘆為觀止之戰。
普騰與第二國產車,從來未真正競爭,倒像極當年拳王阿里與豬木之戰;不是拳拳到肉、更非一腳踹中要害,打起來沒啥看頭,近年則更像關起門來“比武”。
國產車“獨孤求敗”的實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列國料會記上一筆;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在大馬尚未開放競爭的領域,是否最終也註定“求敗”?(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張啟華)